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刘欢的采访,总能让人听出“人生答案”?

这两年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刘欢,总有人评论:“怎么几十年了,他还是这么‘稳’?” 稳到什么程度?上综艺声生不息时,面对流量歌手的紧张,他笑着拍拍对方肩膀:“别急,听我数到三,咱们一起进。” 录制中国好声音时,有选手质疑导师的专业度,他没反驳,只是把自己做的谱子递过去:“你看,这里你处理得更有张力,我给你标个参考,咱们试试?”

最近看到他的一期专访,镜头里的他坐在自家书房,墙上挂着老胶唱片,桌上摆着半杯花茶,没提传了二十多年的“乐坛常青树”“音乐教父”,反倒聊起30岁时在北京地下室写歌的日子。“那时候冬天没暖气,键盘手冻得按不下键,我就拿热水袋暖着他们的手,写一首歌能分200块,我留50,剩下的分给大家。” 说到这里,他笑了:“现在想想,那200块可能是我这辈子拿过最‘烫手’的钱,烫的不是钱,是一群人一起做梦的热乎气。”

很多人说刘欢“活通透了”,但他在采访里却说:“我哪通透啊,不过是把‘怕输’的心,藏到‘想做事’后面去了。” 提起当年拒绝好汉歌的改编邀约,他至今记得电话里导演的急切:“刘老师,这歌得您这样的喉咙才能压住江湖气啊!” 他当时想了三天,怕自己唱不出“大河向东流”的粗犷,又怕辜负了编剧对“好汉”的期待,最后抱着“大不了被骂”的心态接了。“我跑到黄河边上站了半天,看浪拍着岸,突然明白——好汉哪是‘无所不能’?是跌倒了还能爬起来,把心里的那股气喊出来。” 录音那天,他嗓子哑着吼完了整首,后来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他却说:“你看,哪有什么‘必赢’的把握?不过是咬牙把‘试试’二字,走成了‘成了’。”

刘欢采访专辑

当被问起“现在娱乐圈这么多‘快餐式’音乐,您怎么看”,他没摆老资格,反而拿起桌上的茶杯吹了吹泡沫:“我女儿现在也听流行歌,有天她跑来说‘爸爸,这首歌抖音上1亿播放呢’。我听了听,是挺好听的,但她说‘可听两天就忘了’。” 他顿了顿,眼神里有心疼也有无奈:“音乐哪能像速食面?泡面好吃,但你总吃,会缺维生素。好歌是‘慢火炖出来的汤’,得有生活的‘骨头’,有情感的‘汤头’,喝到胃里,才能记着‘哦,这汤以前熬过’。”

说到家庭,这个在舞台上永远铿锵有力的男人,突然红了眼眶。女儿生下来时听力受损,他推掉所有工作,陪她学说话、学乐器。“每天带她去康复中心,要走很长的路,她就牵着我的手,突然说‘爸爸,今天的风是甜的’。” 那一刻,他觉得比拿任何奖都踏实。“以前总想着‘怎么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后来才明白,‘怎么做个好爸爸’,才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一首曲子。” 现在女儿能弹钢琴了,他总在人前提:“比我强,我五音不全,她却听得见世界的声音。”

采访的记者问他:“您觉得娱乐圈现在最缺什么?” 他没回答“缺才华”或“缺流量”,而是指着墙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1990年他第一次办演唱会,后台挤着满头是汗的工作人员,和穿着旧西装的乐队。“缺‘笨’劲儿。” 他说,“现在的人都太聪明了,懂得怎么算计流量、怎么迎合观众,却忘了问自己‘这件事,值不值得我花三年去磨’。就像我那首千万次的问,改了17稿,要是当时图省事,哪有后来的‘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合上采访稿时,窗外的天正慢慢暗下来。突然想起刘欢在采访里说的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地下室’里写歌,有寒冷,有迷茫,但只要心里还揣着‘一起做梦的人’,手里的笔,就永远不会冻僵。”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过去,我们还是愿意听刘欢说话——他从不教你“如何成功”,只告诉你“如何不跑偏”;他不说“我有多厉害”,只说“我们当年怎么熬过来的”。他的话里没有高深的道理,只有沾着烟火气的“真”:对音乐的本真,对生活的较真,对情感的珍重。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这个什么都求“快”的时代,我们缺的从来不是“方法”,正是这种“慢慢来,比较快”的“笨”劲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