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春天,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第四季播出到后期,观众的讨论里总绕不开两个名字:一个是总票数断层第一的“实力歌姬”李玟,另一个是几乎承包了所有专业点评却从不上场的“导师之王”刘欢。没人说得清,到底是这群顶级歌手成就了那季节目,还是刘欢的存在,让“竞演”两个字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一、当“教科书级”歌手遇上“真刀真枪”的舞台,是什么让观众挪不开眼?
说起来,2016年的我是歌手已经走到了第四季,观众对“翻唱”“炫技”甚至“煽情”都快有了免疫力。但当刘欢穿着标志性的休闲西装,拿着小本子坐在导师席上,当韩红、李玟、关牧村、赵传、张信哲这些名字依次出现在首发名单里,所有人都知道:这次,是真的来“拼音乐”了。
首期播出的千万次的问,刘欢没当选手,却在后台听着陈明的演唱悄悄红了眼眶。“这首歌我太熟悉了,”后来他在采访里说,“不是唱得好不好,是每一个音符里都有故事。”而当他真的走上舞台时,那种掌控感更是让人起鸡皮疙瘩——改编自莫扎特安魂曲的从前慢,钢琴一起,浑厚的中音裹着岁月的重量,把李健的原唱唱出了“人生百态”;后来和杨宗纬合作的带着地球去流浪,两个人没有谁压过谁,却像两条河汇成了海,听得观众在弹幕里刷“这才是合唱该有的样子”。
但最让人记住的,从来不只是他的演唱。关牧村老师在唱打起手鼓唱起歌时,刘欢在台下跟着节奏轻轻点头,眼里的尊重比舞台上的灯光还亮;赵传因为改编傻瓜被质疑“不够摇滚”,他站起来替师兄说话:“音乐哪有什么唯一的对错,只要是真诚的表达,就值得被听见;黄绮珊唱灯塔破音了,他没急着点评,先递上一杯温水:“别急,你刚刚把我们都带进去了。”
二、比“竞演结果”更重要的,是刘欢教给所有人的“音乐敬畏心”
那季节目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每场比赛结束后,热搜上关于选手的话题里,总会有一个“刘欢点评”的词条。他从不吝啬赞美,但也绝不说违心的话。比如李玟第一次尝试摇滚版的恍然如梦,几个高音飒爽又灵动,刘欢直接拍案:“Co,你这哪里是‘恍然’,是‘燃如’啊!”但当张信哲被质疑“改编太保守”时,他也会认真分析:“阿哲的声音像一把剑,温柔但有锋芒,或许你可以试试让它‘出鞘’多一点。”
更难得的是,他从不把自己当“权威”。有一期直播,韩红唱爱的箴言,中间有个转音没完全处理好,后台导播都替她捏了把汗,刘欢却在点评时笑着说:“刚才韩红那个小‘滑音’,我猜她本来是想唱得更‘飘’一点,可能是现场音响有点原因?但恰恰是这个‘不完美’,让这首歌有了‘人间烟火气’。”后来韩红私下说:“以前总怕唱错,被刘欢老师这么一说,突然觉得,音乐最动人的,不就是‘人’嘛。”
其实刘欢在节目里说的最多的话,不是“技巧”“难度”,而是“真诚”“故事”“感受”。“你们不要只想着‘惊艳’听众,”有次排练时他对年轻选手说,“你要先问问自己,这首歌有没有先‘惊艳’到你自己。如果连你自己都没被打动,怎么指望打动别人?”
三、为什么那季我是歌手成了“综艺清流”?答案藏在刘欢的“不功利”里
现在的综艺,总爱讲“人设”“流量”“话题度”,但刘欢那届我是歌手,好像把这些都“扔”掉了。没有剧本剪辑制造的“冲突”,没有为了收视率设计的“反转”,有的只是一群歌手在台上拼尽全力,一个导师在台下用心倾听。
记得总决赛那晚,所有选手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刘欢站在最边上,没抢C位,却用和声把每个人的声音都托了起来。直播结束后,有人问他作为导师,“保送”谁夺冠的压力最小,他挠头笑了:“我哪有那个心思?我光顾着记谁哪句歌词改得好,哪个编曲细节绝了。”
或许,就是因为这份“不功利”,那季节目才成了经典。观众看到的不是“明星在表演”,而是“音乐人在分享”;选手们比的不是“谁更红”,而是“谁对音乐更懂”。就像刘欢在节目收官时说的:“我们其实不是‘竞演’,是‘共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同样的热爱。”
现在回头再看,2016年的我是歌手第四季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娱乐圈最珍贵的样子:当刘欢这样的“音乐活化石”愿意放下身段,当李玟、韩红这样的实力派愿意放下“胜负心”,当整个节目都愿意放下“流量执念”,观众自然会看见——真正的好作品,从来不需要炒作,只需要真诚。
难怪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会在B站刷刘欢那季的cut,弹幕里飘着的永远是:“什么时候能有这么纯粹的音乐综艺?”“想念会认真点评的刘欢老师。”或许,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它不会因为时间褪色,反而会在每个听歌的人心里,种下一颗“对音乐敬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