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娱乐圈从来不缺热闹。流量明星今天上热搜,明天被拍,手里的剧本换了一茬又一茬,镜头前的妆容精致到连发丝都挑不出毛病。但你要问,谁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谁又能像一坛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恐怕就是刘欢。
你可能会说,刘欢现在不就在大学里教书嘛,偶尔露个面,也是戴着标志性的帽子,微微发福的身材,说话慢悠悠的。可就在这样的“低调”里,偏偏藏着娱乐圈最稀缺的东西——那种把“热爱”刻进骨头里的专业,和把“初心”捧在手心的真诚。
记得90年代吗?那时候的歌坛,没滤镜,没修音,一人一把麦克风,就能在舞台上“杀”出一片天。刘欢的好汉歌,一开口就是“大河向东流啊”,那嗓音里裹着的,不是技巧,是梁山好汉的豪气,是给整个时代扎扎实实的“魂”。后来弯弯的月亮,又是另一番滋味,“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歌声里像藏着江南的烟雨,像听一个老朋友讲过去的故事。你听听,现在的歌还有这种“一开口就把人拽进去”的魔力吗?太多歌靠的是节奏靠的是曲调,耳朵一过就忘了,刘欢的歌是能扎进心里去的。
有人可能会说,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谁还听这些?可你仔细想想,为什么刘欢的歌能火三十年?为什么从爷爷奶奶辈到00后,很多人都能跟着哼两句?说到底,因为他“不糊弄”。当年录北京颂歌,为了一个高音,他在录音棚里泡了整整一天,嗓子都唱出血了,就为了那一句“啊~北京”能达到最饱满的力度。现在的人可能觉得“至于吗?”可在他眼里,音乐就是“至于”的——每一个音符都得对得起自己的名字,对得起听歌的人。这种“较真”,现在还有谁?
更难得的是,他活得“通透”。娱乐圈里多少人把“名利”当命根子,上综艺、拍电影、接代言,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分身。可刘欢呢?拒了多少综艺邀约?他说“唱歌是我的本分,不是来抛头露面的”。他宁愿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室里,对着学生一句一句地抠“发声位置”,也不愿意去真人秀里“演”自己。有人说他“清高”,但你细品,这哪是清高,这是明白自己是谁,明白自己要什么。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种“不追”的勇气,比“追”的能力更难得。
还有他的“真”。多少人把“人设”当面具,戴久了都忘了自己本来是什么样。刘欢呢?他从不藏着掖着。生病了,脱发严重,就干脆常年戴帽子,坦然说“这就是我的样子”,不卖惨,不博同情。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直接说“我评价你,不是针对你个人,是对你负责”,选手哭了,他递张纸巾,但该批评的半句不软——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好”,不是把人哄开心,是让人知道“怎么才能更好”。这种“刀子嘴豆腐心”,在现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娱乐圈里,简直像一股清流。
说真的,现在的娱乐圈不缺“明星”,缺的是“先生”。刘欢就是被人称作“刘老师”的人——他教学生,不是只教技巧,教的是“对音乐的敬畏”;他做音乐,不是只求流行,求的是“能传下去的作品”;他面对名利,不是拼命抓,是“该是我的跑不了,不是我的我不拿”。这些东西,看着“老派”,可偏偏是让娱乐圈能“立得住”的根。
你可能会问,现在都2024年了,谈这些“老古董”有什么意义?我想说,有意义。当一个年轻歌手因为一首歌爆红,却连基本的乐理都不懂时,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刘欢当年踩着自行车去录音棚的样子?当一个综艺明星靠“撕逼”上热搜,却连一句完整的歌词都唱不利索时,我们是不是该回头听听,刘欢在舞台上的每一句“用心”?
刘欢这样的人,现在还有几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我们谈论他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一种“对专业的偏执”,一种“对名利的淡然”,一种“对艺术的长情”。这些品质,从来不会过时——就像他的歌,放到现在听,依然能让耳朵怀孕,让心里发烫。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哪怕他这些年越来越低调,却依然让无数人记着、念着:因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刘欢活成了“艺术”本身的样子——不喧嚣,却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