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乐迷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大概是“殿堂级”“歌神”“国民大叔”。他的弯弯的月亮好汉歌千万次的问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那醇厚如陈年老酒、高亢如穿云裂石的嗓音,简直是刻在DNA里的记忆。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上突然冒出“刘欢跑调”的讨论,甚至有人说“当年听他歌觉得是神,现在看现场全是破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真的人设崩塌,还是我们对“神”的期待太苛刻了?
一、从“京城羊倌”到“中国乐坛定海神针”:刘欢的底气在哪?
要聊“刘欢跑调”,得先知道他为什么能被称作“神”。上世纪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杨鸿年去招生,看到一个穿着朴素、说话有点磕巴的男生,张嘴一唱——国际歌被他唱出了金属般的光泽,音域宽广得吓人。这个男生就是刘欢。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成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开创者之一,把美声、民族、流行唱法揉碎了再捏出自己的样子;他拒绝了所有商业演出,却为北京申奥北京欢迎你这样的“国家大事”开嗓;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书,讲台上的他比舞台上更沉静,却能让一群老外为中国音乐疯狂。
这样的刘欢,嗓音就是他的武器。他的唱功有多硬核?有声乐老师分析过他的呼吸——用的是“胸腹联合呼吸法”,普通人唱歌用嗓子,他用的是腰腹的力气,所以能连续唱高音不劈叉,能在长句里憋着劲儿慢慢推进情感。年轻那会儿,他一个人能撑完三小时音乐会,中间不带休息的,高音区依旧稳如老狗。这样的“基本功”,会突然跑调吗?
二、那些年被热议的“跑调”现场,是“失误”还是“艺术”?
网上传刘欢“跑调”的片段,掰着手指头能数出几个:2021年春晚和群星合唱明天会更好,中间一句“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被网友说“声音发飘,有点跟不上了”;2020年歌手踢馆赛唱怪兽,副歌部分“我希望的希望,我希望的期望”有点“鬼打墙”;更早的2018年中国好声音帮唱周深,高音处有人截出来听,说“气息断层,没上去”……
这些片段,真的就是“跑调”吗?先说春晚那次。那首歌是合唱,几十个人的现场,耳返里声音杂得像菜市场,刘欢当时身体状况就不太好,加上年龄大了(58岁),体力跟不上很正常。再说怪兽——那首歌本身就是摇滚风格,刘欢的处理方式是“用声音讲故事”,前面压抑,副歌释放,故意用了一点“撕裂感”来表现情绪,这种“破音”其实是摇滚里常见的“嘶吼式唱法”,算不上跑调。最逗的是周深那场,明明俩人唱得声情并茂,有人却截了周深高音飘过去、刘欢低音沉下来的片段,说“跑调了”,合着高低声部同时响还叫跑调?音乐常识得补补了。
三、为什么我们对刘欢的“失误”这么敏感?
说白了,是我们把他捧得太高了。刘欢刚出道那会儿,大家都叫他“没有瑕疵的歌手”,是“行走的CD机”。这种“神化”的标签,让他失去了“犯错”的资格。可谁能想到呢?年轻时的刘欢,为了录弯弯的月亮,在棚里泡了18小时,嗓子唱出血来;中年发福,脂肪肝缠身,为了上手术台,40斤说减就减;现在快60岁了,嗓子就像用了三十年的老乐器,零件难免有点磨损。
更重要的是,刘欢从不在意“完美”。他多次在采访里说:“现场演唱不是录音室,永远会有意外。我宁愿带点瑕疵地唱出情感,也不修音到毫无破绽。”你看他唱从头再来,声音沙哑得像砂纸磨过,但那种从谷底爬上来的劲儿,能把人唱哭;唱好汉歌,明明可以飙高音,他却故意放缓,唱出江湖儿女的沧桑感——这些“不完美”,恰恰是他最有魅力的地方。反观现在有些歌手,现场开到100%的修音,连喘气声都修得整整齐齐,可唱完下台,自己都不记得刚才唱了什么。
四、比起“跑调”,我们更该记住刘欢给的“音乐启蒙”
说到底,“刘欢跑调”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正懂音乐的人,不会揪着一两个音准不放;真正被刘欢打动的人,记住的是他用歌声讲的故事。他用千万次的问给北京人在纽约里的北京人写了乡愁,用从头再来给下岗工人鼓了掌,用我和你给奥运唱了浪漫——这些,比“音准”重要一万倍。
下次再看到刘欢的现场视频,别急着截“破音”片段。你仔细听:他唱非洲时刻时的鼓点,手腕抬高的弧度都带着对非洲音乐的敬畏;他教学生时,说“唱歌要把心掏出来”,自己示范时眼眶都红了;他遇到年轻歌手,总说“你要敢唱,错了算我的”——这样的刘欢,配得上我们所有的尊重。
所以,刘欢真的跑调了吗?或许该问我们:我们到底想从音乐里得到什么?是毫无瑕疵的CD音效,还是能触动人心的真实情感?刘欢已经用60年人生给出了答案:好歌,从来都不在“准”里面,在“真”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