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除了好汉歌和弯弯的月亮,你对刘欢的了解,真的够“深”吗?

提起刘欢,很多人的脑海里会跳出几个标签:歌声“穿透力极强”的实力唱将、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弯弯的月亮里“岁月迟暮”的温柔,还有讲台上语重心长的“刘老师”。但如果把这些当成对他的全部认知,那可就太“浅”了。这位从北京胡同里走出来的音乐人,用四十多年的时光在华语乐坛刻下了太多痕迹——他不仅是歌手,更是创作者、教育家,甚至是一个用音符写故事的“老北京”。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刘欢的“资料简介”背后,藏着哪些你没听过的事儿?

“胡同里走出的音乐神童”:天赋背后,是父母的“开明”与“放养”

1953年出生的刘欢,是个地道的北京老炮儿。他从小在胡同长大,周围的街坊邻居谁都知道“那家小子爱唱歌”。但你说他是“神童”吗?他自己倒不这么觉得:“我就是爱瞎哼哼,家里也没有搞音乐的,纯属瞎玩儿。”

刘欢资料简介及

真正让他摸到音乐门的,是小学一次偶然的音乐课。老师让大家轮流唱民歌,他张嘴就把跑马溜溜的山上唱得有模有样,老师当场愣住:“这孩子音准怎么这么好?”后来才知道,他爸妈虽然不懂音乐,但对他的“瞎玩儿”特别包容——从不觉得“唱歌不务正业”,反而买收音机让他听各种歌,从样板戏到样板戏,从外国古典到民间小调,来者不拒。

中高考时,他差点因为“偏科”栽跟头——数理化一塌糊涂,音乐却门门满分。是妈妈偷偷给他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才让这个“偏科生”找到了正经出路。后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学的是法国号,但有一次学校搞合唱比赛,他顶替生病的同学当领唱,一嗓子把台下唱得起鸡皮疙瘩,老师拍着他肩膀说:“刘欢,你这嗓子,别吹号了,去唱歌吧。”

你看,很多“传奇”的开端,往往不是刻意规划,而是“被看见”和“敢尝试”。刘欢后来总说:“我爸妈最大的功劳,就是没把我‘框’住,让我瞎跑,结果跑到了自己想去的地儿。”

“他唱的歌,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好汉歌,每一首都扎进人心

如果说刘欢的早年是“天赋被发掘”,那80年代到90年代,就是他“把歌唱进人心里”的黄金期。

1987年,电视剧便衣警察播出,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火了。那时刘欢刚毕业,还是个“无名小辈”,但这首歌前奏一起——“几度风雨走,几度雪秋春”,立刻让人眼前浮现李东升饰演的刑警周志明的身影。后来有人说:“80后的青春里,没有刘欢的歌,是不完整的。”你细品:弯弯的月亮里的“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唱的是对故乡和初恋的怀念;千万次的问里“千万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是北京人在纽约里一代人的迷茫与挣扎;好汉歌更不用说了,“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至今仍是KTV的“硬通货”,连广场舞大妈都能踩着节拍跳两步。

但你以为他只会唱“大歌”?错了。他唱过爱不单行的细腻,也唱过从头再来的励志;他给甄嬛传配的主题曲凤凰于飞,连戏骨陈建斌都说:“刘欢的声音,把后宫的无奈和深情都唱活了。”有次记者问他:“您唱的歌为什么总能戳中人心?”他挠挠头:“我哪懂什么技巧啊,就是觉得这首歌想说什么,我就把它‘说’出来,用嗓子‘说’。”

现在的歌坛讲究“唱功技巧”,但刘欢的歌里,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炫技,而是“劲儿”——生活的劲儿、时代的劲儿、人心里最软的劲儿。

“台上他是‘歌神’,台下是个‘怕老婆’的老北京”:真实,是他最珍贵的“人设”

了解刘欢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没有一点“大牌”的架子。有一次在后台,蹲在地上吃盒饭,粉丝拍照他还不比划,笑呵呵地说:“吃呢,吃呢,你们拍,别把饭拍撒了。”他对学生更是没话说,在中央音乐学院当教授时,有学生嗓子坏了,他自掏腰包买进口药;有个学生家里困难,偷偷帮人家交学费。但你要问他“为啥对学生这么好”,他又会红着脸摆摆手:“瞎操心,习惯了。”

不过,他最出圈的“标签”,是“怕老婆”。妻子卢璐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俩人1988年认识,刘欢追了人家半年,最后还是卢璐主动说的“咱俩试试吧”。婚后刘欢把家里的大小事全包了:买菜、做饭、带娃,有一次访谈,主持人打趣:“刘老师,您在家是不是听夫人的?”他特认真:“必须的!她比我懂,我们家事儿都是她说了算,我负责唱歌。”连女儿都说:“我爸最怕我妈,我妈让他东,他不敢往西。”

这种“接地气”的真实,让很多人觉得“刘欢离我们很近”。有一次在综艺节目里,有年轻歌手问他:“刘老师,您怎么保持创作力的?”他没讲大道理,反而掏出口袋里的手机:“你看我现在天天刷短视频,上面那些阿姨大爷跳广场舞的调子,我都记着呢,说不定哪首就能写歌呢。”你说,这样的“老顽童”,谁不爱?

“退休?我才刚退休啊!”:60岁还在“折腾”,他图啥?

60岁对很多人来说是“含饴弄孙”的年纪,但刘欢2023年开演唱会时,63岁的他一口气唱了28首歌,唱到后面直喘粗气,还笑着说:“老了不行了,得歇会儿。”但你以为他要“退休养老”?错了。

除了开演唱会,他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带研究生,搞了个“刘欢工作室”,专门培养年轻音乐人;平时没事爱在B站看翻唱视频,看到好的评论区留言:“唱得不错,来我工作室聊聊?”连做综艺都不是为了“赚热度”,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好音乐”——中国好声音当导师,他拿着谱子逐句教学员;歌手踢馆,唱从前慢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追求‘快’,我想唱一首‘慢’的歌,让大家等等自己的心。”

有人问他:“刘老师,您都功成名就了,还这么拼干嘛?”他瞪大眼睛:“拼?我这叫‘乐在其中’!唱歌写歌、带学生,这些事儿让我觉得自己还‘活着’。退休?我才刚退休啊!”

你看,刘欢的“资料简介”里,从来不只是“获奖无数”“代表作无数”,更是“一个普通人对音乐的热爱”“一个丈夫对家庭的负责”“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用心”。他就像咱们身边那个“有本事的叔叔”,没那么多弯弯绕,只是把自己喜欢的歌好好唱,把该做的事好好做,把该爱的人好好爱。

所以,现在你再想起刘欢,想到的不只是好汉歌的豪迈,是不是还有那个蹲在地上吃盒饭的老北京,那个对学生掏心掏肺的刘老师,那个说“退休刚起步”的“老顽童”?

这样的刘欢,你,真的不觉得“深”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