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当道的娱乐圈,总有一些名字像定海神针——刘欢是其中之一,贾玲也是。一个是中国流行音乐界的"活化石",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到好汉歌",用沧桑的嗓音刻下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一个是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黑马",从你好,李焕英到热辣滚烫,用真诚的笔触戳中每个人心底最软的地方。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却在"内容为王"这个命题上,撞出了惊人的火花。
刘欢:音乐从不讨好,只打动人
提起刘欢,第一反应永远是"殿堂级"。但在圈内人眼里,他更像个"偏执狂"。拍好汉歌时,为了找那种"江湖气",愣是带着团队在黄河边蹲了半个月,听船工号子,听风声水声,最后那句"大河向东流",吼出的哪是歌词,是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后来做我是歌手,别的选手琢磨舞台效果,他盯着乐谱上的每一个音符改——"这里少个半拍,情感就断了",录到凌晨三点是常事,助理劝他"差不多就行",他摆摆手:"对音乐,不能将就。"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反流量"姿态。当短视频神曲铺天盖地时,他在节目里说:"音乐不是菜市场砍价,今天流行这个,明天跟风那个,好的音乐是酿酒,得等岁月发酵。"这些年,他给甄嬛传写主题曲,为了贴合剧情,反复听剧本十几遍,连宫里铜铃的声音都编进了旋律;给觉醒年代配插曲,硬是去图书馆查了1919年的报纸,找年轻人当时真正在看、在写的文字。他说:"我做的不是配乐,是给时代找心跳。"
贾玲: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真诚从不降温
如果说刘欢的"轴"刻在音乐里,那贾玲的"真"就揉进了每一帧电影里。你好,李焕英上映时,谁也没想到一个喜剧演员能把母女情拍得让人哭到缺氧。后来才知,为了还原80年代的工厂,她带着剧组跑遍全国10多个老工业基地,连墙上的标语都是按老照片复刻的;为了让"贾晓玲"和"李焕英"的互动自然,她和张嘉益天天待在一起,拍戏时真成了母女,张嘉益说:"玲子有时候看我的眼神,就是那种'我妈妈怎么这么傻'的疼惜。"
有人问她喜剧转型怎么这么顺利,她总笑:"哪有什么转型,我只不过是把藏起来的眼泪掏出来了。"热辣滚勇里,乐华健身房的背景音里藏着展翅高飞的英文歌,那是她为了拍女主减脂100斤时听的歌——"累到想吐的时候,听见这首歌就觉得,我还能再坚持一轮"。如今她成了票房保障,可她还在片场盯每一个细节:群演的发型、道具的裂缝、甚至角色吃饭时筷子拿的角度。"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不谋而合的"笨功夫":流量会褪色,内容不会
细想刘欢和贾玲的共同点,其实很简单:都不追流量,都信"笨功夫"。刘欢的歌能流传30年,不是靠营销,是靠"听到心里去";贾玲的电影能破亿,不是靠炒作,是靠"让观众看到自己"。在这个"三天一个顶流,五天一部爆款"的时代,他们像两个逆行者,坚持内容才是硬道理。
刘欢给新人写歌,总说:"别想写什么'出圈'的,就想你自己想说什么。"贾玲选剧本,也常讲:"这个戏要是拍给自己看,还愿意笑还愿意哭吗?"他们知道,观众的眼睛是亮的,真正的共鸣从来不是刻意讨好,而是把真心捧出来——刘欢把真心谱进旋律,贾玲把真心融进故事,所以他们才能在喧嚣里站住脚,成为"不倒翁"。
说到底,娱乐圈从来不缺聪明人,但缺愿意下"笨功夫"的人。刘欢和贾玲就像两棵扎根很深的树,不急着往上蹿,先把根扎进土里——刘欢的根是音乐的本真,贾玲的根是生活的温度。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当流量褪去、话题冷却,他们的作品依旧被人反复提起:因为真正的好内容,从来不怕岁月检验。下一次,当你听到刘欢的歌,看到贾玲的电影,不妨多停留一会儿——那里藏着的,是这个娱乐圈里最难得的东西:叫真心,也叫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