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你见过哪个艺术家,会因为一句“别把孩子逼太狠”,被骂上热搜第一?

前阵子打开社交媒体,差点以为自己走错片场——向来以“艺术家”“前辈”身份稳坐娱乐圈金字塔顶的刘欢,突然被卷进了舆论漩涡。热搜词条“刘欢 教育观”后面跟着刺眼的“爆”,点进去一看,评论区吵得比菜市场还热闹:“自己女儿都胖成那样,还好意思管别人?”“脱离群众的大爷,懂什么普通家庭?”“艺术家的高傲,终究要毁在嘴上。”

刘欢被骂

这话说得,让人有点懵。刘欢是谁?唱好汉歌时能一句定调,做中国好声音导师时言传身教的大家长,在音乐圈里是出了名的“实在人”,怎么突然就成了“众矢之的”?争议的起因,不过是他在某个访谈里聊起育儿:“别总逼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童年就那么几年,让他们好好玩玩,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比什么都重要。”话音刚落,就有人跳出来:“刘欢你自己女儿呢?婚前答应她减肥,现在不还是胖着?你连自己的话都做不到,凭什么教别人?”

你看,这逻辑,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自己做不好,就没资格说别人”。但往深了想,这真的站得住脚吗?

刘欢被骂

争议背后:当“艺术家”遇上“普通人”,标准为何变了?

刘欢被骂,最耐人寻味的点,其实不是他那句话本身,而是公众对他的“双标”。

刘欢被骂

一方面,大家把他捧上“神坛”:期待他“德艺双馨”,期待他的话句句都是“人生真理”;另一方面,又用普通人的标准去挑剔他:他女儿体重超标,就是“没管好自家孩子”;他建议“别逼孩子”,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种矛盾,说白了,是公众对“公众人物”的期待,早就偏离了“人”的范畴——我们似乎忘了,艺术家也好,前辈也罢,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会有不完美,会有个人生活,会有管不好的“家务事”。

刘欢的女儿刘纯燕(不是主持人那个,是刘欢和妻子卢璐的女儿),其实一直是网友讨论的焦点。有人调侃“基因没遗传好”,有人说“刘欢太宠女儿”。但你有了解过刘欢对女儿的真实态度吗?他在采访里提过几次:“我女儿喜欢音乐,但没想走专业路线,我支持她的选择。”“我告诉她,健康最重要,体重不是问题,开心就好。”你看,他自己没强迫女儿,也没要求她“瘦成闪电”,可网友却拿着“明星孩子必须完美”的尺子,硬生生把他架在烤火上烤。

这公平吗?恐怕未必。

刘欢的“错”,或许只是说了大家不愿听的大实话

再往深了想,刘欢被骂的真正原因,或许不是他“说错了”,而是他“说中了太多人的痛”。

现在的家长,尤其是“鸡娃”大军,有几个没逼过孩子?早上6点起床背单词,周末被各种补习班填满,连玩耍的时间都要精确到分钟。大家嘴上说“为孩子的未来好”,心里其实清楚:自己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害怕被同龄人比下去,于是把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可刘欢的一句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些焦虑的荒诞:“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比什么都重要”——这句话戳中了多少人的软肋?如果承认“逼孩子”是错的,就等于承认自己之前的努力白费了;如果否定刘欢,就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鸡娃”,不用面对内心的不安。

所以与其说大家骂刘欢,不如说大家在骂那个“被戳破的自己”。刘欢只是说了实话,而真相,往往是最刺耳的。

被骂的刘欢,和被误解的“艺术家”

有意思的是,翻翻刘欢的过往,你会发现他根本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家”。

早年他在北京高校唱歌时,为了让学生听清歌词,特意把普通话练得字正腔圆;做中国好声音导师时,对学员倾囊相授,帮那英战队学员改歌改到凌晨;这些年,他参与公益音乐会,为山区孩子建音乐教室,还把自己唱片的版税捐出去不少。他不是那种“只顾自己出名”的明星,而是一直在用行动践行“艺术要服务于人”的理念。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因为一句善意的提醒,被扣上“脱离群众”“高傲自大”的帽子。这背后,其实是公众对“艺术家”的刻板印象:总觉得他们就该“苦大仇深”,就该“不食人间烟火”,一旦说了点接地气的话,就是“堕落”。

但刘欢凭什么不能说“让孩子好好玩”?他既是艺术家,也是父亲,他既有资格谈艺术,也有资格谈育儿。我们总说“要尊重多元”,可一到具体事情上,又用统一的标准去绑架所有人——这难道不是另一种“不尊重”?

最后想说:在被骂的声音里,我们丢失了什么?

刘欢被骂这件事,与其说是一个“事件”,不如说是一个“缩影”。它反映出的是:在网络时代,我们越来越擅长“审判”,却越来越不擅长“倾听”;越来越急于“否定”,却越来越难做到“理解”。

有人可能说:“公众人物就要接受批评。”这没错,但批评的前提是“事实”,是“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发泄,不是对人不对事的攻击。刘欢的话有没有问题?可以讨论,可以反驳,但拿他女儿的体重说事,拿他的个人生活攻击,这就已经偏离了“讨论”的范畴,变成了“网络暴力”。

说到底,刘欢被骂,损失的可能是他的名誉,而我们丢失的,或许是那种“对不同声音的包容”,那种“对事实的尊重”。下次再看到争议事件时,不妨先问自己一句:我在骂的,是“事情”本身,还是我想象中的“人”?

毕竟,比起“骂一个艺术家”,我们更需要的是“倾听一个艺术家的话”——哪怕那些话,暂时不爱听。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