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袁娅维的履历,“刘欢老师”的名字总在关键时刻出现——2014年中国好声音舞台上,是他为她转身;后来她站在国际舞台,采访里总提“师父的教导”;就连她的音乐风格,也被很多人说“带着刘欢式的严谨与松弛”。可这层“师徒”关系,到底是谁成就了谁?是刘欢慧眼识珠发现了璞玉,还是袁娅维让“师父”的传承有了新时代的回响?
说起来,这师徒缘分还真得从2014年那档火了十季的中国好声音说起。当时袁娅维顶着“J-简史”的名字,站在舞台上唱弯弯的月亮,一开口就让刘欢拍案叫绝。节目播出后,观众记住了这个眼神里有火焰、嗓音里有颗粒感的女歌手,也记住了刘欢那句“这是我今年最满意的一个转身”。可转身之后呢?很多人只看到刘欢笑呵呵地说“我捡到宝了”,却没留意到他在后台给袁娅维改歌词、帮她抠细节的那些深夜。后来袁娅维在采访里提起:“刘欢老师不会直接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唱’,他会用各种方式引导你自己找到‘为什么这样唱更好’。”这话听着简单,可多少歌手磕磕绊绊多年,就缺一个能点醒自己“音乐本质”的人?
更戳人的是袁娅维唱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时候,刘欢在台下跟着点头,眼里藏不住的骄傲。这首歌是电影流浪地球的主题曲,袁娅维担任女声演唱,而刘欢是总策划和男声演唱。有人问,一个早已功成名就的乐坛“定海神针”,为何会对一个年轻歌手如此“较真”?后来袁娅维才透露,刘欢对她要求特别狠——“一句歌词的情感浓度、一个呼吸的轻重,甚至某个音的共鸣位置,他都能听出来不对。”有一次录音到凌晨,刘欢让她反复唱某一句,直到她说“老师,我嗓子快哑了”,他才笑着说“好,这句终于有‘痛’了”。你看,真正的师父从不是给你“鱼”,而是教你如何“渔”;不是让你模仿他的声音,而是让你找到自己的灵魂。
但反过来想,如果袁娅维本身没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刘欢再怎么“雕琢”,也难出“美玉”。袁娅维刚出道时,很多人说她“风格太西化”“不够大众化”,她偏不信邪,硬是在爵士、R&B、灵魂乐里泡了十几年,练就了一副“唱什么歌都像自己写”的嗓子。刘欢后来评价她:“这丫头有野心,更有匠人精神,现在年轻歌手里,能把‘好听’和‘独特’平衡得这么好的,不多。”你看,师徒之间,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互相“成就”——师父给了你方向,你用努力让这份方向有了光。
这些年,袁娅维从好声音的小众选手,变成格莱美评委站上国际舞台,再回头教自己的学员唱基本功,身上总带着刘欢说的“音乐的根”。前阵子她在一个音乐节后台,看着年轻的歌手紧张到发抖,蹲下来笑着说:“别怕,把心放下来唱歌,就像当年师父教我的那样。”那一刻,突然明白:好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让师父的理念,在新的时代里,长出新的枝丫。
所以刘欢和袁娅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师徒,是战友,更像是音乐路上的“同路人”——他曾是照亮她的那束光,而她如今成了那束光的续写者。这大概就是娱乐圈里最动人的“师徒情”吧:不是把你变成第二个我,而是让我成为你成为自己的那个引路人。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