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春晚后台,空气里还飘着山不转水转的余韵。范琳琳刚唱完卸妆,额头还带着薄汗,一回头撞进刘欢怀里——他正举着半块饼干,乐呵呵地说:“琳琳,你这嗓子,把黄土高坡都唱活啦,给,补充点能量,别把自个儿唱成‘干柴’!”范琳琳笑着拍开他的手,嘴上“嫌弃”:“你这人,正儿八经的歌唱家,能不能别老在后台偷吃零食?”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旁边的工作人员都捂着嘴笑,那年他们一个34岁,一个29岁,却像两个闹腾的大孩子,把严肃的音乐节目录制,变成了满是烟火气的“玩和闹”。
很多人对刘欢的印象,是好汉歌里的“大河向东流”,是甄嬛传里的“凤凰于飞”,总带着一股大师的沉稳;对范琳琳的印象,是苦乐年华里的“生活,生活,不能说不好”,是父老乡亲里的“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满是岁月的厚重。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当年在台上是“黄金搭档”,在台下更是“玩伴”,他们的“玩和闹”,不是明星的作秀,而是音乐人之间最纯粹的喜欢,藏着对艺术的较真,也藏着对彼此的真心。
有一次录音,范琳琳唱我热恋的故乡,副歌部分总是差了点“味儿”。刘欢坐在控制台里,突然按下暂停,冲着麦克风喊:“琳琳,你这是‘热恋’啊,不是‘上坟’!得把眼里的光唱出来,像你当年追我那样,有劲儿!”范琳琳脸一红,抓起谱子就砸过去:“刘欢你胡说什么呢!再乱说,我可不唱了!”刘欢躲开,笑得肩膀直颤:“你看你看,一说这个就害羞,我就知道你有这股子劲儿!再来,这次想象着你老家辽宁的那个小院子,柳树梢头挂月亮,唱给月亮听!”那次录音,范琳琳真唱出了光,后来她总说:“刘欢就这点好,他能在你紧绷的时候,用一个玩笑把你‘捅’醒,让你找到最真的自己。”
他们的“玩”,不只在工作里。1992年一起去西安演出,演出结束的深夜,两人不想回酒店,在城墙根下买了两瓶啤酒,蹲在石阶上聊。范琳琳说:“我总觉得咱们的歌,得让老百姓听得懂,像山不转水转,村口大爷大妈听了都能跟着哼,才算真本事。”刘欢啃着烤玉米,含糊不清地接:“可不是吗?音乐这东西,装不了假。你看咱俩,一个‘高大上’,一个‘接地气’,凑一块儿,正好管饱!”那天晚上,他们聊到凌晨,聊音乐,聊生活,聊各自的烦恼,没一句是明星间客套的场面,倒像两个老友,在星光下“瞎侃”。可就是这么一“侃”,后来两人合作的好人一生平安,就成了跨越时代的经典——范琳琳的柔,刘欢的厚,像水绕着山,怎么听都有味儿。
如今再提刘欢和范琳琳,一个早已退出江湖,专注于教学和家庭;一个偶尔在舞台上露面,歌喉依旧。可那些年他们的“玩和闹”,却像老酒,越品越香。刘欢说:“我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不是得了多少奖,而是认识了范琳琳这样的‘疯子’,敢跟你一起疯,一起较真,一起把音乐当日子过。”范琳琳也笑着说:“刘欢?他就是那个总在我耳边敲警钟的人,闹归闹,从没让我偏了方向。”
娱乐圈里,我们见过太多“塑料情谊”,见过太多台上握手、台下翻脸的戏码。可刘欢和范琳琳告诉我们:真正的同行人,不必刻意炒作,不必刻意亲密,只需要在音乐里“玩”得尽兴,在专业上“闹”得认真,在彼此需要的时候,递上一块饼干,说一句“唱得好,别累着”。这大概就是华语乐坛最珍贵的“真心”——不是挂在嘴边的“永远的兄弟”,而是藏在“玩和闹”里的,一辈子的默契和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