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一句“这鼓点里有故事”竟让无名鼓手春阳翻身后,音乐圈的门到底该为谁开?

前几天后台收到个留言,说看某音乐节直播时,镜头扫过后排鼓手,突然听到刘欢在耳麦里说了句“这孩子打鼓,比我当年见过的多数人都懂音乐”。画面一转,后排那个穿着洗得发白T恤、鼓棒都缠着胶布的年轻人,眼眶瞬间红了——他是春阳,一个在酒吧跑了十年场、连专辑名都没多少人知道的职业鼓手。

这事儿挺有意思。咱们总说娱乐圈“流量为王”,可刘欢这种在音乐圈摸爬滚打快四十年的“活化石”,偏偏能在无数闪烁的镜头里,看到角落里那个默默敲鼓的春阳。你说,这到底是刘欢的“眼毒”,还是音乐圈本就该有的样子?

先说说春阳。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在某个livehouse的角落见过他:留着半长头发,鼓棒起落时身体微微晃,别的人都在看主唱,只有他盯着谱架上的和弦记号,偶尔抬头冲台下的乐迷点头。圈里人管他叫“鼓痴”——别的鼓手演出完呼朋唤友,他总是一个人拆鼓,拿棉布把每个鼓面擦得锃亮;有人问他“打鼓不累吗”,他指着心脏说:“这里面不响,敲出来的就是废木头。”

刘欢老师评论鼓手春阳

去年冬天,他在北京一个三流酒吧驻场,那天暖气坏了,手指冻得伸不直,中场休息时抄起保温杯喝口热水,发现老板递过来的纸条上写着:“今天客人少,你敲轻点。”他愣了两秒,突然笑了,转身从鼓包里摸出个口琴,对着热水杯口吹了首绒花。后来有个客人录了段模糊的视频传上网,配文“这打鼓的手,怎么比歌手还会讲故事”,被刘欢的团队偶然刷到了。

再说说刘欢。咱们太熟悉他了,好声音里把学员的音程问题掰开揉着讲,作曲时为一小节弦乐反复改半个月,可你见过他主动给一个无名鼓手站台吗?就在前几天的一场音乐节后台,记者问他对当下“电子鼓取代真鼓”的讨论,他突然摆摆手:“你们先去听听那个叫春阳的孩子打光年之外的鼓。”

刘欢的记忆力好出名,可他说自己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哪个场子听到春阳的鼓点,“就记得那天我在台下补妆,突然觉得心跳和鼓点对上了——不是那种‘咚咚咚’的强拍是,是中间穿插的碎鼓点,像有人在你耳边说话,轻重缓急都在讲‘这里委屈了,那里该扬起来’”。后来他特意查了春阳的背景,知道了那些年跑场子的日子,说了句现在被传得沸沸扬扬的话:“这年头会打鼓的人太多,可懂音乐的鼓手,比会唱歌的歌手还少。”

这话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了。有人说刘欢“太严格”,毕竟春阳的技术在业内算不上顶尖;也有人说“这才是真本事”——现在多少舞台鼓点全是预制,连节奏都卡不准的人也敢叫“鼓手”?可我更愿意听刘欢后面那句:“技术是骨架,情感才是血肉。春阳的鼓点里,有他十年酒吧生涯里见过的人、听过的故事,这些东西,机器教不会。”

其实仔细想想,刘欢和春阳,一个站在聚光灯下最亮的地方,一个躲在角落里敲自己的节奏,可他们身上都带着同一种东西:对音乐的较真。刘欢录制弯弯的月亮时,录了整整47遍,就因为追求那个“最像岭南夜风的吉他泛音”;春阳演砸过一场重要的演出,因为鼓槌突然滑落,他跪在台上把所有鼓面都重新调了一遍,凌晨五点才离开空荡荡的体育馆。

现在春阳的演出约已经排到明年,有新人特意去livehouse跟他学鼓,问他“怎么把感情打到鼓里”。他总是会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你就把想说的故事,让鼓棒替你说出来呗。”而刘欢在接受采访时,看着满屏“鼓手春阳”的话题,只淡淡说了一句:“真正的音乐人,就该被看见。”

说到底,娱乐圈的门到底该为谁开?是那些靠热搜和话题堆起来的“流量明星”,还是像春阳这样,把十年的时光都揉进鼓点里的人?刘欢的“一眼认出”,或许给了我们答案:永远别小看那些在角落里默默发光的人,因为他们手里的鼓棒,敲的从来不只是节奏,是一个时代对“真本事”的渴望。

下次你听到好听的鼓点,不妨多驻足听听——说不定,那也是一个春阳的故事,正在你的心里敲响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