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说刘欢讲歌的“完整版”,藏着现在综艺里最缺的音乐魂?

最近总刷到网友讨论:“刘欢老师在综艺里点评几句,怎么比整个节目还上头?” 以前我总觉得是夸张,直到前阵子偶然翻到某节公开课的完整版——45分钟里,他从弯弯的月亮的前奏讲到粤语歌的咬字逻辑,从“气口”怎么藏情感,聊到为什么老歌能传世,“不是旋律简单,是每个音都在说人话”。一瞬间突然懂了: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好歌手,而是能把音乐拆开揉碎了,还让你听见“血肉”的引路人。

刘欢老师讲歌完整版

01 刘欢讲歌,从不说“你不行”,只问“你懂自己吗?”

很多人对刘欢的印象停留在“顶流导师”——中国好声音里闭着眼摇手指,歌手里一开口就是“音乐的本质”。但完整版的“讲歌”里,他更像坐在你对面喝茶的长辈,不端着,不灌鸡汤,就指着谱子跟你“掰扯”。

刘欢老师讲歌完整版

比如分析从头再来时,他没提一句“励志”,反而问:“你听副歌第一句‘心若在梦就在’,为什么不是一个拔高的高音?要是唱成‘啊——’是不是反而假?” 然后自己哼了两版,让你听出“平着唱,反而像在跟自己对话,比喊口号更有劲儿”。

这才是专业——不是告诉你“标准答案”,是让你找到“自己的答案”。他常说:“唱歌不是比谁嗓子亮,是比谁能让人相信你说的。” 所以他讲千万次的问,会聊起北京人在纽约拍的时候,王姬抱着孩子哭,刘欢去看剧组,回来写歌时“脑子里全是那种憋着劲儿的感觉”,所以副歌不能太飘,“得像攥着拳头,慢慢松开”。这种带着“体温”的解读,比任何技巧教学都戳心。

02 所谓“完整版”,就是把综艺里剪掉的“碎碎念”拼成了金子

为什么大家总追着要“完整版”?因为综艺里太“惜字”了——1小时的节目,刘欢可能就点评3个歌手,每次3分钟,剩下全是剪辑师的镜头语言。但完整版不一样,那些被剪掉的“碎碎念”,反而藏着最鲜活的音乐观。

有次讲孤独的牧羊人,他突然跑题:“你们知道吗?音乐剧里,一个角色的旋律,得跟着他走路的节奏变。要是牧羊人是蹦着走的,歌就得轻快;要是他低着头拖着步子,音符就得长一点,像在叹气。” 然后自己站起来,模仿牧羊人走了几步,现场哼了两个版本,逗得学生笑出声,但转身在谱子上画了个叉:“这个音太跳了,不符合牧羊人累了一天的心情。”

这种“不正经”里,全是真功夫。他讲乐理从不说“属和弦”“主和弦”,而是“你看这三个音,就像一个小团队,中间那个老是‘撑着’,两边两个就跟着它转,这才稳当”。把专业术语变成“人话”,把抽象的逻辑变成“听得见的故事”,这才是让普通人也能走进音乐世界的原因。

03 45分钟讲一首歌,他到底在讲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一首歌2分钟,讲45分钟是不是太啰嗦?” 但刘欢的“讲”,早就超出了“教唱歌”的范畴。他讲弯弯的月亮,会从广东音乐的“滑音”技巧,聊到上世纪80年代广州街头的“骑楼文化”——“那些旋律里的小拐弯,就像老坐在楼下摇扇子的老人,一句话拉得老长,全是烟火气”;讲青藏高原,不讲“海豚音”怎么练,而是说“为什么藏歌里总喜欢突然拔高?因为海拔高啊,喊一嗓子,山那边就听见了,那是在跟天地对话呢”。

所以你看,他不是在“拆歌”,是在“拆生活”。音乐对他来说,从来不是孤立的音符,是时代的背景、人的情绪、文化的根。他常说:“好歌不怕老,因为里面装的东西,过10年、20年,人还能听懂。” 所以当他把一首歌从创作背景、编曲巧思、情感表达,一点点拆开来,像老奶奶拆毛衣一样仔细时,你才发现:原来一首歌能“活”这么久,不是因为旋律好听,是因为它藏了太多“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思念、倔强、希望、对生活的热乎气。

04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刘欢式讲歌”?

现在的音乐综艺,越来越追求“速食”:选手唱完,导师“哇”一声,给个灯,下一首。观众刷着手机看得过瘾,但散场后可能连歌名都记不住。刘欢的“完整版”像一剂“慢药”,45分钟不长,但足够让你静下来,听见歌里的“呼吸”——原来气口里有作曲家的留白,转调里有歌手的挣扎,就连一个休止符,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底气。

有回课上,学生问他:“刘老师,我们现在写歌,是不是一定要用复杂的和弦、炫技的高音?” 他笑着说:“你先问问自己:想说的那句话,用简单的话能说明白吗?如果行,就别绕弯子。音乐是用来‘沟通’的,不是用来‘炫耀’的。”

这话突然就戳中了很多人。我们总在追求“更好听”的旋律,却忘了“音乐”的本质,永远是“人”的情感。刘欢讲歌的“完整版”,为什么能让人反复听?因为他不教你怎么“唱”得更牛,他教你怎么“听”得更懂,怎么用音乐照见自己的生活。

所以下次如果你听到一首老歌,突然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不妨去找找刘欢讲它的“完整版”。相信我,45分钟后,你听到的可能不只是一首歌,而是一个藏在旋律里,从未走远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