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翻唱好歌曲学员的歌,凭什么能让我们循环十年?

深夜打开音乐软件,随机播放到刘欢翻唱的等等等等,那一刻突然愣住——这首原以为是经典老歌的作品,竟是十多年前他在中国好歌曲舞台上为学员宋宇翻唱的。这些年听过太多综艺翻唱,有人炫技,有人怀旧,唯独刘欢的翻唱像老酒,越品越有味,甚至让不少学员的原创作品在他嗓子里“重获新生”。这不禁让人想问:刘欢翻唱学员的歌,究竟藏着什么魔力?

他不“原唱魔改”,而是“让歌长出新的翅膀”

2014年中国好歌曲第一季,杭盖乐队带着希格希日登上舞台时,摇滚混搭蒙古长调的旋律让现场都沸腾了。可刘欢听完却皱了皱眉:“这首歌太‘紧’了,像被束缚的野马。”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建议加节奏、加和声,没想到他在下一期直接穿着深色西装,用交响乐团编制重新演绎了这首歌——没有刻意的摇滚炸场,反而用大提琴的深沉铺底,让蒙古长调的苍凉感漫了出来,像站在草原上听风划过天空。

刘欢翻唱好歌曲学员

后来杭盖主唱说:“我们年轻时总想证明自己多厉害,刘欢老师却让我们明白,一首歌的力量不在‘吵’,而在‘真’。”这种“不抢戏”的翻唱,成了刘欢的标签。他为谭维维翻唱如果有来生,没有保留原版的空灵吉他,反而加入弦乐四重奏,把“猎人存在”的辽阔感唱得更像一个人对生活的温柔凝视;他为宋宇翻唱等等等等,把原版略带生涩的民谣腔调,改成醇厚的叙事感,那声“等等”仿佛从岁月深处传来,带着中年人的释然与温柔。

他从不把自己放在“原唱”的对立面,而是像个懂得如何酿酒的师傅,学员的原酿是基底,他对音乐的理解与阅历是温度,最终让每一首歌都呈现出更立体的模样——不是“改得好”,而是“这首歌本就该这样生长”。

他翻唱的从来不是“歌”,是创作者的“初心”

细看刘欢翻唱的学员作品,你会发现一个规律:他很少选那些只靠技巧惊艳、却缺乏情感厚度的“网红歌”,反而总把目光投向那些“笨拙又真诚”的创作。第二季学员卢庚戌唱我希望我的希望希望希望,歌名像绕口令,歌词里全是“我希望孩子有翅膀,我希望老人有太阳”这样朴素的心愿,连导师们都觉得“有点碎”。

结果刘欢在年度盛典上翻唱了这首歌。他没加复杂的编曲,就坐在钢琴前,用最简单的和弦伴唱,可唱到“我希望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有一个希望”时,突然红了眼眶。后来采访他才知道:“那首歌让我想起我女儿小时候,我说‘希望你快乐’,她问我‘快乐是什么’,我当时说不出来,但这首歌说出来了——真正的创作,都是从心里‘长’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翻唱苏佩卿我想我不够慷慨时,他甚至把歌词里“我想我不够慷慨,不能给你全世界”改成了“我想我不够慷慨,只能给你我的世界”。有人问他为何要改词,他笑着说:“创作不是固执己见,是让听的人觉得‘这唱的是我’。”他懂那些坐在舞台上的学员——他们可能连调都没校准,但每个字都在说“我真心想和你分享我的故事”。刘欢的翻唱,就是帮这些故事找到更多人听懂的语言。

十年过去,为什么我们还在循环这些翻唱?

去年同学聚会,有人放了刘欢翻唱卷珠帘的片段,突然一桌子人跟着哼了起来。“当时就觉得这歌高级,但现在听,他唱的‘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哪是技巧,是经历过风霜后的通透啊。”一位同学感慨。是啊,十年过去,好歌曲的舞台或许已经蒙尘,但刘欢翻唱的那些歌,反而成了我们生活里的“背景音”——加班时听等等等等,觉得疲惫也能被理解;迷茫时听希格希日,好像风会吹散所有焦虑。

究其根本,因为刘欢的翻唱从不是“表演”,而是“传递”。他把学员创作时的青涩、真诚、不被理解的孤独,用岁月酿成醇厚的共鸣;他让我们相信,一首歌的价值不在于它多火,而在于它能在某个瞬间,轻轻接住你掉落的眼泪或涌上心头的欢喜。就像他自己说的:“音乐是记忆的钥匙,也是情感的锚点。好歌不该只属于舞台,该属于每一个在生活中努力发光的人。”

下次再随机到刘欢翻唱的如果有来生,不妨停下来听一听——那不是“导师对学员的认可”,是一个懂音乐的人,用一辈子的阅历告诉你:你看,你写的那些笨拙的、真诚的、不被看好的歌词,都被好好珍藏着呢。这大概就是十年后我们还在循环的原因——我们听的从来不只是歌,是刘欢那份“让好歌被听见”的真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