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欢,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画面,大概是他站在聚光灯下,用那浑厚辽阔的嗓音唱着“大河向东流”。舞台上,他是华语乐坛的“活化石”,是好汉歌里豪迈的英雄,是弯弯的月亮里深情的歌者。可你知道吗?当舞台灯光暗下,麦克风收起,这位“音乐教父”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执笔作画的艺术家。
有人可能会笑:唱歌已经这么忙了,哪有时间画画?但你仔细想想,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从来不会被形式困住。刘欢的画,就像他的歌一样,藏着岁月的沉淀和生命的热度,或许不专业,但足够真诚,足够动人。
从好汉歌到水墨丹青:他的画笔里藏着怎样的生活?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的绘画之路,其实和音乐一样“久远”。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除了古典音乐,他就对传统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事儿的时候,别人在宿舍打游戏、谈恋爱,他却抱着本素描本,对着校园里的梧桐树画了又画。那时候他或许没想过,这小小的画笔,日后会成为音乐之外另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
后来他火了,忙到脚不沾地,全国各地飞,录音、拍戏、上课……但画画的习惯,却一直没断。有次他在采访里笑着说:“累得不行的时候,就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画会儿画。笔下那些线条和颜色,比安眠药管用。”你看,真正的爱好,从来不是“坚持”,而是“离不开”。就像他需要音乐一样,他也需要那个能让自己沉浸下来的小世界。
他的画,没有技巧的“炫技”,只有生活里的“烟火气”
如果你去搜刘欢的画,可能会惊讶:这真的是那个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师”?他的画里没有专业的构图,也没有华丽的色彩,反倒充满了生活里的“小确幸”。有一张他画的火锅,红油翻滚,配菜堆得满满当当,旁边还有两瓶啤酒,笔触稚嫩得像个孩子,但你看那热气腾腾的感觉,仿佛能闻到香味儿。
还有一张画的是胡同里的老槐树,几间灰砖瓦房,门口有个摇着蒲扇的老人。他说这是小时候住过的院子,画的时候脑子都是夏天的蝉鸣和邻居家的饭菜香。你看,他的画从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生活而生活”。没有专业画家的刻意,却有最真挚的情感——这大概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不用讨好谁,只画自己心里真正想画的东西。
音乐与绘画:两种艺术,一个灵魂
有人问他:“画画和唱歌,哪个更让你放松?”他想了想说:“唱歌是‘向外’,要把心里的情感给大家;画画是‘向内’,要把外面的世界收进来。”确实,你看他的歌,大气磅礴,直击人心;他的画,却细腻温柔,充满烟火气。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像极了他本人——舞台上是“王者”,生活中是“普通人”。
其实,很多艺术家都是这样。达芬奇既是画家又是发明家,黄霑写了无数金曲,书法也一绝。艺术是相通的,音乐里的韵律,是绘画里的线条;歌词里的意境,是画笔里的色彩。刘欢用音乐唱尽人生百态,又用绘画记录岁月静好,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恰恰构成了一个更完整、更可爱的他。
为什么我们都该像刘欢一样,偷偷藏着个“不务正业”的爱好?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刘欢是刘欢,我哪有时间画画?”其实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在这个“内卷”到飞起的年代,我们总被告诉要“专注”“专业”,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生活里,总得有点“没用”的快乐。
你想想,刘欢要是天天只想着怎么唱歌,怎么保持“音乐教父”的地位,或许能有更多商业价值,但他会开心吗?大概不会。正是那些“不务正业”的时光——画画、写字、琢磨菜谱——让他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也让他的音乐更有温度。
下次你再觉得生活很累,不妨学学刘欢:找个能让自己沉浸下来的小爱好。哪怕只是随手涂鸦几笔,或者给窗台的多肉换个盆,或者学着做一道简单的菜。别太在意“做”得好不好,重要的是你在“做”的过程中,找到了那个纯粹的、放松的自己。毕竟,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你以为刘欢只会唱好汉歌?不,他的画笔里,藏着比歌声更温柔的故事,藏着比舞台更真实的生活。或许,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会的:在热爱的事业之外,给生活留一点“无用”的空间,那里有最本真的快乐,也有最动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