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第一首“老歌”,凭什么让30年后的人听到还是头皮发麻?

提起刘欢,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是好汉歌里的“大河向东流”,也可能是从头再来里的“心若在梦就在”。但你要是问他自己,他可能会笑着说:“我的‘第一’,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或者说,早就忘了它有多‘新’。”

1987年,一张便衣警察电视剧原声带悄悄进了市场。压轴曲只有3分15秒,歌名少年壮志不言愁。彼时的刘欢,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刚留校当老师,还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只觉得自己“嗓子还行,唱流行歌也没啥”。

可就是这首歌,愣是成了无数人的“青春BGM”。

刘欢第一首老歌

你敢信?这首歌最初没人敢信能火。作曲家雷振光找到刘欢时,还犹豫着:“这歌儿得吼出来,你行不行啊?”刘欢对着谱子哼了两句,眼睛亮了:“这旋律,带劲儿!”于是他进了录音棚,门窗都关得严严实实——怕打扰别人,也怕自己“吼”破了相。

前奏一起,钢琴声像极了80年代的清晨,干净得能看见露珠。刘欢的嗓子一出来,就不是当时流行的“甜嗓”了:像钝了的锯子猛地拉了一下,又像粗粝的手掌攥住了你的耳朵。“少年壮志不言愁,热血铸就春秋”——这两句他几乎是吼出来的,但吼得有股子韧劲儿,不是蛮力,是把年轻人心里那股“不服”的劲儿,全给抖搂出来了。

当年这首歌在电台一播,电话线都要被打爆。“我家邻居每天早上6点跟着唱,唱得比鸡还响”“我爸听着听着,突然把烟掐了,说这小子唱得比样板戏还提气”。最绝的是,连街边卖茶汤的大爷,都哼着“几度风雨几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

为什么一首“新歌”,能像老朋友一样,一下子钻进几代人的心里?

现在回头看,刘欢的“第一”,从来不只是“第一首歌”。他把美声的功底,揉进了流行歌的骨头里——不像现在有些歌,编曲花哨,人声垫底;他的歌声里,每个字都带着棱角,每个转折都像是跟生活过招。唱“金色盾牌,热血铸就”时,你能看到他紧握的拳头;唱“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时,你甚至能闻到当年录音棚里飘出的烟味——刘欢后来自己说,那天唱得太投入,唱完满头大汗,录音师递给他半杯茶,他咕咚喝了,把杯底茶沫都咽了下去。

后来有人问他:“您现在唱从头再来弯弯的月亮,跟当年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感觉有啥不一样?”他挠挠头,笑得像个孩子:“不一样?不一样的是头发多了点吧。唱的感觉?没变——每次唱那几句,我还是会想起当年那个录音棚,想起推门进来捧着盒饭的工作人员,想起电台里盼着听歌的听众。他们让我知道,唱歌不是自个儿的事儿,是跟人‘说话’呢。”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的“老歌”了?可能是上学时的随身听里循环的卡带,可能是爸妈做饭时厨房里飘出来的旋律,也可能是某个加班深夜,耳机里陪你掉眼泪的调子。这些歌为什么“老”?因为它们不只是一段旋律,是某个活生生的日子——是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的骄傲,是失恋后在操场走了一圈的倔强,是抱着孩子唱摇篮曲时,突然眼眶发热的柔软。

刘欢的“第一首老歌”,早就不是简单的歌了。它像个时间胶囊,藏着1987年的阳光,藏着那个年代年轻人“眼中有光,心中有火”的劲儿,藏着我们每个人心里,那份至今没丢掉的“少年壮志”。

下次再听到“金色盾牌,热血铸就春秋”,不妨跟着哼两句。说不定你哼的,不只是刘欢的歌,是你自己的青春呢——那可是比任何经典,都珍贵多了的“老宝贝”。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