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天花板高音”到底有多难企及?华语乐坛为何再难复制他的“音域巅峰”?

提起刘欢,你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是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的豪气干云,是弯弯的月亮里“夜色之下的温柔”,还是我和你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声清亮的“我和你,心连心”?但如果你是个真正“品”过他歌的人,一定听过让人后背发凉的高音——那种像被什么东西突然拎起来,却又稳稳落地的声音,像一把藏着韧性的剑,劈开嗓音的边界,却又带着岁月沉淀的温度。

刘欢的极限高音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KTV里朋友飙高音,要么扯着嗓子喊破音,要么挤眉弄眼像便秘,最后还得靠降8个调才能“过关”。可刘欢的高音呢?他站在那儿,微微眯着眼,嘴角甚至带着点“我随手就来”的松弛,气息从丹田往上推,喉头稳得像焊死了,声音却像坐了电梯——不是那种尖锐的“窜”,而是带着金属光泽的“抛物线”,高,却亮得能照亮整个舞台的角落。你知道那有多难吗?

先别急着说“高音嘛,练练不就行了”。你想想,现在多少歌手现场开麦,超过高音C就得捂麦克风,或者直接被伴奏“盖住”声音?可刘欢唱千万次的问时,“千千万万……不可……放弃”那句里的“不可”,直接卡在升F2(男声高音区),音高上去了,感情没丢,气息还匀得像刚喝完温水,你说这光是练出来的?天赋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老天爷赏饭”,但能把这碗饭吃得这么“干净”,靠的可不是光有嗓子。

刘欢的极限高音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刚出,所有人都被那股子“亚洲浪潮”的气势惊到,但真正“封神”的,是刘欢在副歌里飙出的那个“哟嘿——”——不是吼,是“甩”,带着胸腔共振的底气,像把整个亚洲的土地都揽进了歌声里。那时候他30出头,嗓子正处在黄金期,但你以为年轻就是他的全部资本?后来50多岁演甄嬛传主题曲凤凰于飞,那句“旧梦依稀,往事迷离”,低音像醇酒,高音像利刃,高低之间转换自如,稳得像老中医把脉,手起刀落,病都没了。你说,这难道不是“老天爷赏饭”后,自己又“熬”出来的功夫?

很多人说“刘欢的高音太高,没人听得懂”,但你仔细听他唱从头再来:“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高音从来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给情绪“搭梯子”——低谷时的不甘,迷茫时的倔强,全在那句“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高音里,像一束光,把歌词里的苦唱成了糖。这才是真正的高音高手: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让声音成为情绪的“扩音器”。

刘欢的极限高音

现在再看乐坛,唱功好的歌手不少,可像刘欢这样,高音“稳、准、狠”,还带着“故事感”的,为什么越来越少了?你说是因为现在流量当道,没人愿意花时间“磨嗓子”?还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环境,太依赖修音软件,反而让歌手忘了“本嗓”该怎么用?刘欢自己说过:“唱歌不是耍杂技,是把心里的东西唱出来。”他的高音,从来不是为了“突破极限”,而是为了“表达极限”——心里有多少不甘,多少热爱,声音就有多高。

所以,刘欢的“天花板高音”到底有多难企及?不是难在音多高,而是难在那种“初听不以为意,再听已入骨髓”的功力——是天赋+努力的“双厨狂宴”,是岁月+阅历的“陈年佳酿”,更是华语乐坛里,那片再也“复制不了”的绝版风景线。下次当你再听到他的高音时,不妨闭上眼睛想想:那声音里,藏着一个歌手多少年的“孤勇”与“热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