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乐坛里没人不竖大拇指——那嗓子,被圈内人称为“老天爷赏饭吃”;那创作能力,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好汉歌,几十年金曲不断;就连当导师,也总带着股“过来人”的通透,不煽情不套路,就盯着“音乐本身”说话。可说起他的徒弟,很多人却有点懵:“刘欢收过徒弟吗?怎么没听说过谁红啊?”
其实啊,刘欢带过的年轻人不少,有的曾在舞台上和他并肩,有的被他私下指点过,还有的跟着他学过真本事。可为啥“刘欢的徒弟”没一个能像那英的徒弟张碧晨、杨坤的徒弟黄霄霖那样,一出道就让人记住?今天咱们就聊聊这几个“被刘欢罩过”的孩子,看看他们如今都活成了什么样。
萨顶顶:早成名,但刘欢的“非主流”哲学,她听进去了?
说刘欢的徒弟,绕不开萨顶顶。2006年,萨顶顶还没带着万物生火遍全球,刚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那会儿,找到刘欢想拜师学艺。刘欢听完她的Demo,没说“你要改风格”,反而拍着手说:“你这声音里有股野劲儿,别丢了。”
那时候市场上流行的是甜美女声、苦情男歌,萨顶顶却偏要走“世界音乐+民族元素”的路子,连歌词都自己编“伪蒙语”。身边人都劝她:“这路太窄,红不了的。”刘欢却给她打气:“你觉得对,就去做。艺术这东西,先要有‘你自己’,再谈别人接不接受。”
后来万物生火了,有人说刘欢是“伯乐”,可萨顶顶自己说:“刘欢老师没教我怎么‘红’,他教我怎么‘不拧巴’。”这些年萨顶顶就没追过风口,从自由探戈到左手指月,风格一直“怪”,但每次出现都能让人记住——你看,刘欢给的“不红”药方,或许就是“不讨好”。
姚贝娜:一声“徒弟”,一生遗憾,刘欢说“她比我敢”
姚贝娜的名字,总让人心里发紧。2013年,她参加中国好声音,刘欢是导师,选了她的也许明天。舞台上,姚贝娜唱到高音处微颤,下来后刘欢拉着她的手说:“你这嗓子,像刀子,往人心上捅,但得学会‘收’。”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声“收”,竟成了他最后对徒弟的叮嘱。
其实姚贝娜很早就认识刘欢,2008年奥运会选歌,她去试音,刘欢就夸过她:“这孩子在唱歌里‘长骨头’,不是那种软趴趴的嗓子。”后来姚贝娜生病,刘欢总去看她,带她听古典乐,说“别只盯着流行,音乐里藏着的东西,能帮你扛事”。
姚贝娜走后,刘欢在采访里红了眼圈:“她比我敢,敢把命都唱进去。我这当师父的,没能让她多唱几年,是我没本事。”如今再听鱼、红颜劫,好像每个音符里都藏着她跟刘欢的对话——关于“真”,关于“勇气”,关于“来不及的传承”。
吉克隽逸:彝族“野性”被刘欢“驯服”后,她成了“国际吉克”?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吉克隽逸一出场,身上那股子“又辣又野”的劲儿就晃了人黑眼睛。彝族姑娘,皮肤黑,爱穿亮色裙子,唱英文歌比中文还溜。可没人知道,她刚到刘欢组里时,被骂得最凶:“你这咬字,像啃骨头;这台风,像只炸毛的猫。”
刘欢没惯着她,让她对着镜子练发声,一练就是一下午;逼着她听宋祖英、听德语艺术歌曲,说“你骨子里的民族劲儿是宝,但不能光靠‘野’,得学会‘收得住’”。后来决赛,吉克隽逸唱I Will Always Love You,刘欢站在后台,手指轻轻跟着节奏打拍子,唱完直接站起来鼓掌——“这回,猫长出翅膀了。”
这些年吉克隽逸没少折腾:去好莱坞演小角色,发英文专辑,上综艺“接地气”。有人说她“不专注”,可她自己说:“刘欢老师教我,别把自己框死。你是彝族姑娘,也是世界公民,想做什么,就大胆去试。”你看,刘欢的徒弟,好像都带着股“不被定义”的劲儿。
单依纯:被刘欢“从流量里捞出来”的00后,她说“师父教我不抢戏”
中国好声音第九季,18岁的单依纯站在舞台上,唱永不失联的爱,声音干净得像张白纸。可后台有人吐槽:“这孩子,太‘端着’了,没感情。”刘欢却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她心里有股劲儿,像含苞的花,还没开,但藏着香。”
后来单依纯成了冠军,流量接踵而至,综艺、代言、晚会忙到飞起。刘欢直接把她叫到家里,煮了壶茶,说:“唱歌的人,别让流量淹了你。你站上舞台,不是为了让别人记住你‘多红’,是让你的歌声走进别人心里。”
这话单依纯记住了。后来她发专辑,不跟风玩“抖音神曲”,就安安静静写自己的小情绪;开演唱会,谢幕时也不忘给伴舞鼓掌。有粉丝问她:“你不着急吗?现在年轻人都不听慢歌了。”她笑着说:“师父说,好的东西,得等。等花开,等风来,等别人听懂你的‘不抢’。”
为啥“刘欢的徒弟”没一个“顶流”?或许他给的,本就不是“红”的药方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刘欢这么厉害,怎么没一个徒弟成顶流啊?”其实啊,刘欢带徒弟,压根就没奔着“红”去。
他曾在一档节目里说:“我收学生,不是想让他们当我的‘翻版’,是想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音乐这行,能红一时,靠命;能红一世,靠本事。本事怎么来?得自己琢磨,摔跟头,然后爬起来——我最多在旁边递杯水,告诉他们‘别怕摔’。”
你看萨顶顶,火在“不走寻常路”;姚贝娜,活在“歌声比命重”;吉克隽逸,拼在“敢与世界过招”;单依纯,守着“慢火熬出真味道”。他们或许没站在流量最顶端,但每个人心里都揣着刘欢那句“别丢了自己”,活得踏实,唱得真诚。
这或许就是刘欢最“不红”的地方——他从不把“红”当成目标,反而把“做自己”当成底线。在这个人人想“走捷径”的圈子里,他像个老匠人,不急不躁,教徒弟“慢慢来”,等那颗“真心”自己发光。
所以啊,“刘欢的徒弟”为什么没大火?或许因为他们从师父那里得到的,从来不是“如何红”,而是“如何不黑”——不丢初心,不念虚名,把心里的歌,好好唱出来。这本事,可比“顶流”难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