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歌声里的故事,总有人写词?他的词作者究竟藏着多少传奇?

提起刘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从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到千万次的问中“有些事已注定无缘”的深情,再到从头再来里“心若在梦就在”的燃情,他的嗓音总能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听众心底最复杂的情绪。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能让无数人循环播放的歌词,究竟是谁写的?

刘欢的作词人是谁

有人说“刘欢的作品就是他自己”,毕竟他的演唱太有辨识度,甚至连情感浓度都像是从他生命里自然流淌出来的。但如果你翻翻这些经典歌曲的创作名单,会发现背后藏着不少“幕后大佬”——有的名字比他更早响彻乐坛,有的却像“隐形人”,直到歌曲火了,才有人突然问:“原来这首歌的词是他写的?”

洛宾:“从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到好汉歌,他写出了刘欢的两面”

刘欢的作词人是谁

提到刘欢的早期代表作,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绝对绕不开。1993年,这张专辑创下百万销量,主打歌里刘欢撕心裂肺的演绎,让无数人在“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嘶吼里听见了自己的迷茫。而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洛宾——注意,不是西部歌王王洛宾,而是另一位在90年代叱咤乐坛的音乐人洛宾(本名李洛宾)。

当年,洛宾还是个刚从校园走出的年轻创作人,身上带着一股“文艺青年”的执拗。他写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时,其实没想过要找刘欢演唱:“原是小样demo,只想表达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但刘欢听到小样后却一口咬定:“这首歌,非我莫属。”后来录音时,刘欢甚至改了几句歌词,让情绪更直接。洛宾后来回忆:“刘欢唱的不是我的词,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有股‘不管不顾的劲儿’,和我写词时的心境一模一样。”

刘欢的作词人是谁

两人合作的火花不止于此。1997年,电视剧水浒传筹备,导演想找一首能“扛住开篇气势”的主题曲。当时很多人推荐了流行歌手,但刘欢却推荐了洛宾:“他懂什么是‘草莽英雄’,也知道怎么把江湖气写成文字。”于是有了“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的好汉歌。洛宾写词时特意翻遍了水浒传原著,甚至把梁山好汉的口头禅“兀那”化用进歌词,让刘欢唱起来时,字里行间都带着“江湖儿女的痛快”。

有意思的是,洛宾极少公开露面,甚至有人传言他是“神秘富豪”。直到现在,说起刘欢和洛宾的合作,乐坛老人还是会感叹:“一个写活了都市孤独,一个写透了江湖豪情,刘欢的声音只是给了词最好的壳。”

徐沛东:“他是刘欢的‘御用曲作者’,却总把词写得像诗”

如果说洛宾给了刘欢“烟火气”,那么徐沛东就给了他“史诗感”。作为三国演义武则天雍正王朝等历史大戏的“御用作曲家”,徐沛东和刘欢的合作堪称“国剧封神组合”。但你可能不知道,徐沛东不仅会作曲,写起词来也是一把好手——尤其是给刘欢写的歌,词总能和曲一样“刻进骨头里”。

1994年,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录制时,刘欢拿到徐沛东写的词,直接愣住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不就是杨慎的临江仙吗?徐老师怎么想到用它?”徐沛东笑着说:“三国的故事,本就是英雄的悲歌,杨慎的词里有沧桑、有豁达,还有对英雄的敬意——你的嗓子,就该唱这样的词。”后来刘欢的演唱果然“一击即中”,至今仍是很多观众心中的“三国神曲”。

两人合作最频繁的,还是历史正剧。拍雍正王朝时,徐沛东为刘欢写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歌词没有直接写雍正,而是从“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切入,把“治国”的厚重感藏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式的朴素句子背后。刘欢后来采访说:“徐老师的词像一本厚重的书,每唱一句都得先‘读懂’。但读懂了,唱出来就有千斤重。”

更难得的是,徐沛东从不“炫技”,他的词总是“朴实得像在说大白话,却又深刻像在讲道理”。就像向天再借五百年里“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没有华丽辞藻,却把康熙年间的雄心与无奈唱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如今再听刘欢的这些歌,会发现徐沛东的词和刘欢的声早已经分不开了——“词是骨,声是肉,缺一都不行。”

易茗:“为武则天写‘一代女皇’,他让刘欢的嗓音有了‘女王的温度’”

除了男词人,刘欢的合作名单里也有位“特殊”的女性——易茗。这位写女人是老虎后来的词作者,其实更擅长写“大历史里的小人物”。但1995年,当她接到武则天的作词邀约时,却犯了难:“写一代女皇,要写出她的霸气,也要写出她的孤独——刘欢的嗓音那么有力量,怎么才能不‘硬邦邦’?”

易茗想了整整半个月,突然翻到武则天写给李世民的如意娘看,“看朱碧色,思忆多深”的句子让她瞬间有了灵感:“女王的权力是‘看朱碧色’,但她的思念也是‘思忆多深’。把这种‘刚柔并济’写进词里,刘欢就能唱出‘温度’。”于是有了日月凌空里的“日月凌空照肝胆,一腔热血写春秋”,既有武则天“日月当空”的霸气,也有“一腔热血”的人情味。

后来刘欢录这首歌时,特意让易茗在棚里听。唱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句时,易茗突然哭了:“他唱的不是武则天,是每个站在权力顶端的人,心里的那口‘愁’。”这首歌后来成为武则天的点睛之笔,很多人甚至忘了剧情,却记住了“日月凌空”的恢弘和刘欢声音里藏着的“柔软”。

易茗很少谈和刘欢的合作,但曾说:“写词时总在想,他怎么唱才能让听众‘看见’画面。刘欢的嗓音像摄像机,每个字都能‘拍’出一场戏。”

刘欢自己:“我不是最好的词作者,但我知道谁能写出‘我心里的话’”

很少有人知道,刘欢其实也参与过作词。比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他和韦唯共同填词;还有弯弯的月亮,他亲自参与了歌词的改编,让原版更偏向“对故乡的思念”。但他很少提这些:“词是音乐里的‘魂’,我更喜欢当那个‘传声筒’——把词人的心声,用声音带给更多人。”

刘欢曾不止一次在采访中说:“我的幸运,是总能遇到‘懂我’的词人。洛宾懂我身上的‘拧巴’,徐沛东懂我想唱的‘历史’,易茗懂我声音里的‘温度’。他们写的不是歌词,是我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就像从头再来里“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这首歌的作词人,其实是当时下岗工人中的一位普通创作者。刘欢看到词后立刻决定演唱:“这词里有最朴素的力量,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打动人。”后来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无数人低谷时的“精神灯塔”。

好的音乐,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其实,“刘欢的作词人是谁”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因为优秀的作品,从来都是词人、作曲人、歌手共同的“孩子”。词人写下“心事”,作曲人谱上“骨架”,歌手赋予“血肉”——就像好汉歌没有洛宾的江湖气,三国没有徐沛东的史诗感,武则天没有易茗的刚柔并济,刘欢的歌声或许不会这么“深入人心”。

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不妨闭上眼睛听一听:除了他声里的故事,或许也能听见词人在稿纸上笔尖的沙沙声,听见他们和刘欢一样,对音乐最纯粹的热爱。毕竟,能让一首歌传唱几十年的,从来不是“巨星的光环”,而是那些藏在词句里、旋律中,能让我们每个人都“对号入座”的人情味。

你说,是不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