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问你:“看演唱会你图个啥?”估计十个人里有八个会说“听啊!看歌手现场发挥,感受那种原汁原味的魅力”。可要是你问“要是歌手唱劈了呢?”估计不少人立马皱眉:“那不是白花钱嘛!”可最近有个事儿,让大伙儿吵翻了——老艺术家刘欢,在某次活动现场,居然“翻车”了?说真的,看到这消息时,我第一反应也是:刘欢?那个唱好汉歌吼出江湖豪气,唱弯弯的月亮能让人眼泪汪汪的刘欢?他也会唱翻?
那天现场的视频传出来时,我特意点开看了。镜头里,刘欢穿着一身得体的西装,还是那副标志性的笑容,站在台上准备唱从头再来。前奏一起,大伙儿跟着鼓掌,结果开头那句“心若在梦就在”刚出口,就有点不对劲儿——声音明显有点虚,高音部分有点吃力,中间有个转音甚至“劈”了一下。台下观众先是安静了一瞬,接着有人小声嘀咕,很快就有反应快的喊出“刘老师没事吧?”歌还没到一半,刘欢自己停了下来,拿起话筒对着观众说:“抱歉抱歉,今天嗓子有点紧,让大家见笑了,咱们重来一遍。”
好家伙,这操作直接把直播间给整懵了。有人刷“刘老师太实在了,直接认怂”,也有人问“这么大年纪还这么拼干嘛?”当然少不了“质疑党”:“刘欢是不是状态不行了?”“以前不是说现场稳如CD吗?这‘翻车’也太难看了吧?”说真的,看到这些评论,我反而笑了——要是你真以为老艺术家就“永不掉线”,那可能对“现场表演”这四个字有什么误解。
咱先不说刘欢这次到底算不算“严重翻车”,单说那股“错了就认,不行就重来”的劲儿,就够让人佩服。你想啊,他今年都62了,年轻那会儿为了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熬了几个通宵,后来身体发福,还得了“脂肪肝”,医生让他减肥,他直接甩掉了100多斤,这毅力多少人赶得上?这些年不管上综艺还是开演唱会,他永远和团队说“咱们真刀真枪地干,少修音,给观众最真实的”。可年龄这东西,毕竟是个坎儿,嗓子就像咱们的皮肤,岁数大了,弹性肯定不如年轻时候,高音要想再像年轻时那样一冲到底,难不难?难得很!
再说了,那天到底怎么回事?是真身体不舒服,还是舞台调音有问题?后来有现场观众说,那地方空调开得特别足,加上刘欢连着跑了几个活动,当天确实有点感冒。你要是说“感冒还唱什么唱”,可换成你,明天有件你准备了半年的大事,突然身体有点小状况,你是直接放弃,还是硬着头皮上?刘欢选了后者,这本身就值得尊重。
其实这些年,“翻车”这两个字,已经被用滥了。有些流量歌手在舞台上忘词、跑调,不怪自己实力不行,反而甩锅给“音响故障”“舞台灯光太晃”;还有些人现场全程开麦,结果声音像被“拉过”一样,修音痕迹比脸上的粉还厚。可刘欢这次不一样——他唱劈了,认;重来,干;最后歌还是完整唱下来了,中间还加了句“谢谢大家等我”。这种“不装、不躲、不甩锅”的劲儿,恰恰是现在娱乐圈最缺的。
有网友说得特别实在:“咱们听歌图啥?不就图个‘人味儿’吗?要是永远端着,跟机器人一样,那和CD有啥区别?刘欢这次‘翻车’,我反而觉得更真实了——他是会出错,但他敢承担,这比那些修音修成‘神仙嗓’的强多了。”可不是吗?现场表演的魅力,不就是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或惊吓)吗?你永远不知道歌手下一句会不会飙高音,不知道鼓手会不会突然加个solo,不知道键盘手会不会即来一段solo。这种live的魅力,是录音棚里永远给不了的。
话说回来,刘欢这几十年的实力,可不是吹出来的。你翻翻他以前的现场视频,1990年亚运会唱手挽手,声音洪亮得能震破屋顶;2013年在我是歌手唱You Raise Me Up,60秒的假音,听得鸡皮疙瘩掉一地;去年开演唱会,70岁的父亲坐在台下,他唱完父亲,台下观众齐声合唱,那场面,多少人哭成了狗。这些都摆在那儿,一次两次的小失误,真的不影响他“华语乐坛活化石”的地位。
倒是现在的娱乐圈,该反思反思了。咱们总说“德艺双馨”,可有些艺人,德艺没双馨,倒是“双面”得很——台上光鲜亮丽,台下抠脚打嗝;采访里满口“艺术追求”,背地里全是“数字游戏”。要是把劲儿放在提升实力上,少点套路,多点真诚,至于靠“翻车”博眼球吗?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刘欢这次“翻车”,翻出了娱乐圈的病态审美——谁说完美才是好?真实的、会犯错、敢承担的艺人,更值得我们喜欢。毕竟,咱们要的不是“神”,是“人”。是人,就会累,就会错,但只要还能站起来唱,那就是真英雄。
下次再看到老艺术家现场出小状况,咱不妨多份理解,少份苛责——毕竟,他们拼了半辈子,给咱们留下的那些歌,才是咱们共同的青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