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与王紫潼:一个用嗓子刻下音乐丰碑,一个靠角色沉淀演技,他们为何总被放在一起说?

提起刘欢,多少人的青春里都飘着他唱的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或是弯弯的月亮里那一声温柔的“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从80年代乐坛“领军人物”到好声音舞台上“毒舌又暖心”的导师,刘欢的名字早就成了“专业”与“态度”的代名词。

刘欢王紫潼

而王紫潼呢?或许你对她有点陌生——但提到烈日灼心里那个眼神怯生生又带着执念的“杨射线女孩”,或是长安十二时辰里为救哥哥奔走的“闻染”,你可能会突然“哦!是她”。这个从北影毕业的新人演员,没靠流量炒作,就一部部戏磨演技,硬是在娱乐圈扎下了根。

一个是站在音乐金字塔尖的“常青树”,一个是影视圈里“不温不火但戏路宽”的潜力股,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最近却被越来越多地放在一起讨论。为什么?因为他们身上,藏着这个浮躁行业里最稀缺的东西——对“内容”的较真。

刘欢王紫潼

刘欢:从“歌坛大神”到“艺术守门人”,他从不为流量低头

刘欢的“牛”,不是吹出来的。1987年,他凭我和你登上央视春晚,那会儿还是留着长发的“文艺青年”,唱腔里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1993年,他为北京人在纽约唱的主题曲千万次地问,每个音符都把姜文饰演的“王启明”在异乡的挣扎唱进了人心;后来是好汉歌,短短几句,成了刻进中国人DNA的旋律。

但比起这些“高光时刻”,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对“艺术”的坚持。多年前有人找他唱口水歌,开口就问“你要多少钱”,他直接拒绝:“我的嗓子是用来唱歌的,不是用来换钱的。”上中国好声音当导师,别的导师纠结“学员有没有话题性”,他却盯着技巧、情感、音乐性——“你这首歌,虽然唱得准,但缺了点‘人味’。”“这个转音,不是炫技,是要让情绪跟着走。”

这些年,他慢慢淡出公众视野,不是过气了,而是把精力都放在“传道授业”上——带学生、做音乐教育、甚至用声音参与公益。去年有粉丝拍到他在街头弹吉他唱歌,没带妆,没修音,头发都白了,却依然唱得投入。评论区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音乐人啊,不为名利,只为热爱。”

王紫潼:从“龙套演员”到“戏痴”,她用十年磨出“演技”

如果说刘欢是“老天赏饭吃”,那王紫潼就是“自己挣饭吃”。北影表演系毕业,不是“星二代”,也没参加过选秀,刚出道那几年,她演的都是“没有台词的背景板”——芈月传里的宫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仙女,连名字都没有。

但她没放弃。有次剧组招一个“被家暴的小媳妇”,要求“眼神里有恐惧、委屈又有一丝不甘”,别人试戏都在“演情绪”,她却提前去观察真实的生活——在妇联回待了三天,听受害者讲故事,看她们的微表情。最后一场戏,她没哭嚎,就默默地盯着墙上的裂缝,手指攥得发白,导演当场喊“过了”。

真正让她被看见的是烈日灼心。导演曹保平选角时,要求“演员不能‘演得太像演员’”,王紫潼跑去试了三次,第一次被说“不够惨”,第二次被批“太刻意”,第三次她干脆住进农村,跟着真正的农妇下地干活,晒黑、粗糙手掌、说话带土腔。最后成片里,她那个“杨射线女孩”就那么几分钟戏,却让邓超都忍不住叹:“这孩子,是老天爷赏的演戏饭。”

这两年,她接了长安十二时辰对手这样的爆款,依然没接广告、没上综艺,有人说她“太佛系”,她却开玩笑:“流量哪有戏瘾大?我最大的快乐,就是让观众相信‘我就是角色’。”

他们为何“殊途同归”?因为都懂“内容为王”的道理

有人问:“一个唱歌的,一个演戏的,怎么会有关联?”其实关联大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娱乐圈的“快餐文化”。

刘欢常说:“音乐是‘慢艺术’,你熬夜写出来的歌,自己都不感动,怎么指望别人感动?”所以他愿意花三年打磨一张专辑,为了一个和弦反复录几十遍;王紫潼也说过:“演员的‘底气’,是角色给的。你敷衍了角色,角色就会敷衍观众。”所以她能把一个“小配角”演成“高光时刻”,让观众记住一张脸。

在这个“流量至上”“速食走红”的时代,他们就像一股“清流”——不炒作、不迎合、不急着证明自己,只是埋头做“内容”。刘欢用嗓子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是能跨越时间的;王紫潼用演技告诉我们:好的角色,是能让人记住演员的。

或许,这就是他们被放在一起说的原因——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总有人愿意“笨拙”地坚守:坚守对专业的敬畏,坚守对内容的较真,坚守对热爱的初心。

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的作品,从来都不是靠营销刷出来的,而是像刘欢的歌、王紫潼的戏一样,带着“人味儿”,带着“匠心”,带着对“内容”的坚持。

这样的艺人,怎么会不值得被记住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