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剧的宝子们,有没有被一个"乞丐"角色扎了心?蓬头垢面,穿着打满补丁的破棉袄,蹲在街角的台阶上,就着咸菜啃着冷硬的馍渣,眼神浑浊却透着一股子倔强。要不是弹幕里刷屏"刘欢老师",打死也不敢相信——这裹着破麻袋、连牙齿缝都嵌着菜叶子的老汉,唱好汉歌时声震云霄的"刘欢本欢"啊。
一、从"国民歌王"到"流浪乞丐",他到底有多"豁得出去"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在娱乐圈里向来是个"异类"。别人走穴商演赚得盆满钵满,他倒是好,明明能靠嗓子吃一辈子饭,偏偏跨界跑去演戏,还非接这种"扮丑"的角色。这次的新剧人间烟火,他演的角色叫"老栓头",一个民国时期走投无路的穷苦人。
有场戏是剧组拍"街头乞讨",刘欢提前两小时化妆,化妆师拿着特效 glue 往他脸上抹,故意把皮肤弄得粗糙发黑,再用灰土和炭笔在脸上划出沟壑,头发里故意塞进干草和碎布条。等他走到街边监视器后面,连导演都愣了三秒——这不是某个素人演员,这是咱们平时西装革履、谈笑风生的刘欢啊。
更绝的是"吃饭"那场戏。剧本要求他饿极了,捡地上的馍渣吃,为真实起见,刘欢坚持不用道具馍,真拿了块冰凉的杂粮窝头,蹲在石台阶上,一口口咬下去,腮帮子跟着发颤,喉咙里还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声。旁边有群演看不下去,想塞给他个热包子,他直接摆摆手:"不行,这戏得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假了就出戏了。"
二、"演戏不是'耍大牌',是把自己揉碎了放进角色里"
其实这已经不是刘欢第一次"为戏痴狂"了。早先拍封神榜演姜子牙,为了塑造仙风道骨的形象,他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化妆,一戴就是十几个小时的胡须,收工时脸上勒出深深的红印子;后来演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硬是把体重掉了三十斤,瘦得颧骨突出,走路都是飘的,连剧组工作人员看了都心疼——"刘老师,您身体要紧啊,瘦得太过了!"
可他自己却说:"演员这行,最怕'端着'。观众看的是角色,不是你明星的头衔。你今天要是还想着'我是刘欢,我是大牌',那这戏肯定演不好。得把自己放低,跟角色融为一体,让他从你身体里'长'出来。"
这次扮乞丐,他提前去郊区观察真正的流浪汉,跟他们聊天,学他们怎么蹲着、怎么用眼神躲人,甚至模仿他们捡食物时手指的颤抖。"有个大爷捡了半块别人掉的饼,先吹了吹上面的灰,小心翼翼咬一小口,那种对食物的珍惜,跟我平时在餐厅吃饭完全不一样,"刘欢后来在采访里说,"你得真去感受,真去体验,演出来的东西才有'味儿'。"
三、岁月从不败"戏痴":真正的实力派,从来不怕"扮丑"
有人可能会问:"刘欢现在功成名就了,随便唱几首歌就行,何必这么拼?"可看看他这些年的选择,就知道这人骨子里对"表演"有多执着。别的老牌歌手开演唱会唱老歌,他倒好,跑去演话剧、接网剧,角色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小民,无一不认真。
有次他在后台被记者问:"您觉得歌王和演员,哪个更难?"他笑得特别憨:"难不难的咱不说,但都得对得起观众。我唱歌时,台下观众跟着我吼,那是信我这嗓子;我演戏时,观众信我就是这角色,那是信我这人。这份信任,比啥都金贵。"
也难怪这次"乞丐扮相"一出,网友纷纷留言:"原来刘欢老师不是只会唱弯弯的月亮,戏比戏骨还狠""这哪是演乞丐,这根本就是乞丐本人""破防了,这才是真正的演员啊"——没有流量炒作,没有热搜捆绑,就凭一个镜头,就让所有人记住了"老栓头"这个角色,记住了刘欢的"敬业"。
说到底,娱乐圈从来不缺"帅哥美女",缺的是愿意为角色"脱一层皮"的演员。刘欢这次扮乞丐,不是"降维",而是把自己"揉碎了"重新捏合进角色里。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实力派,从不怕"扮丑",因为他们知道——好的角色,从来不在乎你光鲜的外表,而在你有没有把心捧给观众。
下次再看到刘欢在台上唱歌,或许我们会想起街边那个啃冷馍的老人;再看到他在戏里"扮丑",也会记得他唱好汉歌时的意气风发。毕竟,这样的演员,才配得上那句"岁月从不败美人"——只不过,他们败给的不是岁月,是对表演最纯粹的热爱与执着。
你说,这样的演员,是不是咱们娱乐圈里最该被"焊"在戏里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