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提到“千万次的问”,所有人脑中自动跳出刘欢的嗓音?这歌声里藏着一代人的青春密码

1993年,一部北京人在纽约砸在了全国观众的电视机上。王启明和阿春的爱恨离愁让多少人跟着抹眼泪,而片头那个响起的男声,更是像一把锤子,直接砸进了心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后来才知道,这嗓子,是刘欢的。

刘欢版

要问千万次的问这首歌有多少版本,可能数不过来,但要说哪个版本是刻在DNA里的,十个里有九个会脱口而出:"刘欢版啊!"为啥?这事儿得从30年前说起。

那时候的刘欢,刚凭少年壮志不言愁火了没几年,嗓子里的故事感已经藏不住了。录千万次的问时,他没飙高音,没炫技巧,就是那么稳稳地站在录音棚里,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跟你念叨:"我在纽约的地铁里找过你,在第五大道的橱窗前看过你,可你为什么总是不回头?"你听他唱"问询南来北往的客",那声线里的苍凉,不是演出来的,是实实在在揉进了漂泊的滋味——90年代初,多少人揣着"出国梦"往美国冲,结果撞得头破血流,王启明的迷茫,不就是他们的迷茫吗?刘欢的声音里,有他们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

刘欢版

更绝的是他的处理。副歌部分"千万次地问,你何时跟我走",他没一下子喊出来,而是先憋着,像在问天,问地,问那个消失在人群里的爱人,唱到"跟我走"三个字时,突然豁开一个口子,气声混着胸腔的共鸣,又痛又倔,就像深夜里灌了一口白酒,辣得直掉眼泪,可又忍不住想再来一口。后来有人说,这哪是唱歌,分明是把心掏出来给你看。

对比现在的翻唱版本,总觉得缺点啥。有的歌手追求技巧,把副歌唱得震天响,可听完了,除了"哇,好厉害",啥也没记住;有的故意走得"小清新",把那份漂泊的沉重洗掉了,结果就像给红楼梦里的林妹妹穿了条短裙——不对味儿。刘欢版的千万次的问,妙就妙在"不完美":他的嗓子不算"流行歌手里最细腻的",甚至带着点粗粝,可正是这种粗粝,卡住了时代的喉咙。

要我说啊,经典从来不是"最好"的,而是"最对"的。刘欢版的歌声,对上了90年代中国人初出国门时的懵懂与倔强,对上了电视里王启明在雪地里骂娘的狠劲儿,也对了电视机前那些边啃馒头边追剧的普通人的日子。现在再听这首歌,还是会起鸡皮疙瘩——不是因为旋律有多抓耳,是因为那个声音里,有我们的青春啊。

所以为啥提到千万次的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欢?大概因为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是唱给人听的,是唱给那个时代唱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