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刷到刘欢,多半是他坐在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席上扶着眼镜,声音沉稳地说“你的音质很特别”,或者哪部老电影的片尾曲响起——那醇厚又自带故事感的嗓子,早就成了华语乐坛的“活化石”。但要说这位“歌王”除了唱歌还忙些啥,不少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大概就专注教学吧?”
可你要是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爱企查”里搜“刘欢”,会发现屏幕上跳出来的名字,远不止“歌手刘欢”这么简单。原来,台前光芒万丈的他,早在幕后悄悄铺开了一张不小的商业网络,而且每一笔都透着他对音乐的“较真”和对行业的野心。
从好声音到“好生意”?刘欢的关联企业藏着什么?
先别急着想“歌星是不是都靠捞金”,刘欢的商业路径,还真不是“走穴赚钱”那么简单。翻看爱企查里的信息,你会发现他的名字和不少文化、音乐相关的企业绑在一起,时间跨度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近几年。
比如最早在1995年,他就和几位音乐人一起成立了“北京刘欢音乐工作室”。那时候华语乐坛刚从磁带时代往CD过渡,做工作室对歌手来说算是“新鲜事”——不是为了开公司“当老板”,而是为了更灵活地操刀专辑制作、版权管理。要知道,90年代很多歌手的版权意识还模糊,刘欢却早早开始布局,工作室后来不仅发行了自己的专辑,还参与了不少影视配乐的制作,比如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就是通过工作室精细化运营,版权至今还能带来稳定收益。
再往后看,他的商业版图越铺越广,但始终没离开“音乐”这个根。2010年前后,他参与投资了一家叫“北京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企业,经营范围里写着“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音乐培训、艺人经纪”——这可不是纯商业投资,而是带着“扶持行业新人”的目的。后来他做好声音时,有不少学员签进了这家公司,才有了更多系统培训的机会。说白了,这是把导师的经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业资源。
投资不是“随大流”,刘欢的每一步都踩在音乐行业的“痛点”上
你可能会问:“明星开工作室、搞文化公司,不都挺常见的吗?刘欢的特别之处在哪?”
要我说,他的特别在于“不跟风”。当很多明星忙着成立个人品牌卖潮牌、开餐饮时,刘欢的投资始终盯着音乐行业的“硬骨头”:版权、教育、科技。
比如2018年,他关联了一家专注于“音乐版权数字化运营”的公司。那时候音乐版权争议正热,很多老艺人的经典作品被平台二次创作却没分成,刘欢却看到了数字化管理的潜力——这家公司专门做版权确权、授权和收益分成,相当于给音乐人建了个“数字钱包”。后来他公开说过:“歌曲是作者的孩子,不能让孩子在外面‘流浪’,得有个家。”这话听着朴素,其实是在用商业手段解决行业痛点。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2020年,他投资了一家“少儿音乐教育机构”。有人不理解:“刘欢又不是儿童教育专家,为啥掺和这个?”但你细想,他女儿刘英子从小学习音乐,后来也走上了音乐道路,刘欢深知音乐教育对小孩成长的重要性。这家机构不搞“应试考级那一套”,而是用游戏化教学让孩子爱上音乐,本质上是他“音乐普及”理念的落地——就像他当年在好声音上说“我们找的不是炫技的歌手,是能讲故事的声音”,做教育也是一样,要守住音乐的“初心”。
台前是“歌王”,幕后是“行业推手”:刘欢的商业逻辑,藏着对音乐的“执念”
说到底,刘欢的商业布局,哪一笔不是为了“音乐”这两个字?
他的工作室让歌手从“给唱片公司打工”变成“自己掌控版权”;他的文化传播公司给新人搭台子,不让好声音被埋没;他的版权公司给老艺人兜底,让经典作品持续发光;他的教育机构给下一代种种子,让音乐文化传下去。这些事,有的赚不了大钱,甚至需要持续投入,但刘欢却做得很认真——因为他知道,音乐不是孤立的“表演”,而是一个需要生态支撑的行业。
所以再回头看爱企查里那些密密麻麻的企业名称,你会发现那不是冰冷的“公司列表”,而是一个音乐人用半辈子攒下的“行业地图”:从自己唱歌,到让别人好好唱歌,再到让未来的人还能听到好歌。
下次如果有人问“刘欢除了唱歌还干嘛?”你可以告诉他:“他啊,正用商业的逻辑,把音乐这条路铺得更宽、更稳呢。”毕竟,能在台上打动人的歌手很多,但能幕后撑起整个行业的人,可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