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的歌声响彻三十年,他的父亲却为何成了娱乐圈“最熟悉的陌生人”?

提起刘欢,你会想起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千万次的问中穿透时光的深情,还是讲台上侃侃而谈的“音乐教授”?这位用歌声征服几代人的歌坛常青树,舞台上的光芒从未黯淡。但很少有人知道,当聚光灯追着刘欢跑了三十年,有一个人却始终站在阴影里——不是他的妻子,也不是他的女儿,而是他的父亲,刘国栋。

刘欢爸

“他从不提自己的成就,只记得我五岁跑调的细节”

刘欢的童年,是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里长大的。父亲刘国栋是那个年代典型的“理工男”,北京某机床厂的工程师,戴着厚厚的眼镜,说话不疾不徐,一辈子和机械图纸打交道。但在刘欢的记忆里,这个不善言辞的父亲,却藏着“最柔软的音乐基因”。

刘欢爸

“小时候家里只有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我爸总在修完机床后,抱着它听古典音乐。”刘欢曾在访谈里笑着说,“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我那时候听不懂,就听我爸跟着哼哼,调子总跑,可他照样哼得特别起劲。”正是这份“跑调”的热爱,让刘欢第一次觉得,音乐不只是声音,是有温度的东西。

真正让刘欢走上音乐路的,是父亲的一次“放手”。12岁那年,刘欢考进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合唱团,但因为变声期,嗓音嘶哑,老师劝他“先暂停”。刘欢蔫头耷脑地回家,以为会挨批评,没想到父亲只是拍了拍他的肩:“嗓子可以养,但乐感不能丢。我给你买了本基本乐理,每天学一小时,学会了给我讲。”

后来刘欢才知道,那本基本乐理是父亲攒了半个月菜钱买的,当时家里经济不宽裕,母亲还念叨“买这有啥用”。父亲却悄悄说:“孩子眼里的光,不能灭。”

“他从不说‘你一定要成为刘欢’,只说‘你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1987年,刘欢凭借少年壮志不言愁一炮而红,成了全国闻名的“实力派歌手”。但就在他事业起飞时,父亲刘国栋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从北京调到天津一家工厂,远离了京城的是是非非。

“我爸说,‘这圈子太吵,你回来,我给你炖汤’。”刘欢回忆,那时候找他演出的公司踏破门槛,父亲却总在电话里说:“歌是人唱的,不是钱堆的。今天唱这个调,明天唱那个腔,最后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最让刘欢触动的,是1993年他第一次去美国演出前,父亲送他到机场,只说了一句话:“记着,咱家人行得正,站得直,唱啥都有底气。”这句话,成了刘欢后来面对诱惑时的“定海神针”。他曾婉拒过千万代言,拒绝过“假唱”邀请,有人说他“傻”,他却总想起父亲当年修机床的样子——“零件差一丝一毫,机器就转不了。做人也一样,差一点,路就歪了。”

生活中的刘欢,和父亲更像“兄弟”。他会拉着父亲听自己的新歌,假装谦虚地“求点评”;父亲会一边听一边摇头:“这里气口不对,你当年跟我哼柴可夫斯基的时候,比这自然多了。”也会在他熬夜录歌后,第二天早上端一碗热粥,嘟囔着“再唱,嗓子就废了”。

“父亲从不是他的‘背景板’,是他心底的‘第一听众’”

刘欢火了,但刘国栋从未接受过任何采访,也没参加过儿子的颁奖典礼。有记者拍到他在天津的老小区里买菜,问是不是刘欢的父亲,他摆摆手说:“我是他爸,但他不是‘刘欢的儿子’,他是刘欢。”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理解——他不是让你活成“谁的儿子”,而是让你活成“你自己”。

2020年,刘欢在歌手舞台上唱弯弯的月亮,开口第一句,眼眶就红了。后台采访,他说唱这首歌时,脑子里全是父亲的样子。“我爸以前总说,这首歌里的月光,是老北京的月光,带着人情味儿。现在我想,他说的‘人情味儿’,就是家。”

如今,刘欢已经60岁,褪去了当年的锋芒,多了几分从容。他很少在公开场合提起父亲,但懂他的人都知道,那些在舞台上沉稳的台风、对音乐的执着、对名利的淡然,背后都站着那个戴着眼镜、喜欢哼“跑调”曲子的工程师。

有人说,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但对刘欢而言,他的成功背后,站着一位“不显山露水”的父亲——他没教会他如何“成名”,却教会了他如何“做人”;他没给他铺过一条捷径,却给了他走遍世界的勇气。

所以,当我们在为刘欢的歌声感动时,是否也该想想:那些真正照亮我们前路的光,或许从来不是舞台上耀眼的灯光,而是家人藏在岁月里,一句朴实的话,一个沉默的背影,一份“你只管往前走,我永远在你身后”的底气?

毕竟,能用一生践行“我爱你,却不想让你知道我爱你”的,又何止是父母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