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好声音里那个戴着黑框眼镜、语速慢却字字珠玑的导师,或是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里那个用声音讲故事的音乐家。但在演员这个身份上,他却常常被忽略——其实早在1987年,他就凭借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让全国观众记住了他的声音,后来在甄嬛传里配的凤凰于飞,更是让无数人感叹“原来唱歌的人演戏也能这么有味道”。不同于当下流量明星“演而优则唱”的浮躁,刘欢的“跨界”从来不是为博眼球,而是“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本分:“年轻时觉得音乐是命,后来发现演戏更考验人,但归根结底,都是在把一个东西做好,不为名利,只为对得起观众。”
而薛之谦的演员梦,来得更“坎坷”一些。2016年,他凭借环太平洋2里的“李医生”一角正式进军影视圈,虽然戏份不多,但认真到“给每个镜头写小传”的态度却让导演点赞;后来在A测试里担任男主角,却不惜为了角色减肥20斤,结果因为“演技太用力”遭到网友吐槽。他曾在采访里自嘲:“我演戏就像我唱歌,一开始大家都说不行,后来觉得‘咦,这哥们儿还挺拼’,再后来……嗯,他们还是说我不行,但我自己知道,我比去年进步了。”这种“清醒的笨”和“不放弃的轴”,恰恰是他在娱乐圈站稳脚跟的关键——无论是唱演员时那句“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还是综艺里“用段子掩饰真心”的人设,本质上都是他对“观众想看什么”和“我想做什么”的平衡。
或许有人会说,刘欢是“殿堂级艺术家”,薛之谦是“流量带货王”,两人根本不在一个赛道。但仔细想想,他们身上藏着娱乐圈最珍贵的共性:对专业的敬畏。刘欢做导师,从不说“你很有天赋”,而是“这个音准得再磨3遍”;薛之谦写歌,十首歌里有八首是“改了50遍以上的版本”,连副歌的转音都要试几十种。在这个“流量为王”“速成即正义”的时代,他们偏要“慢下来”,把“作品”当成“作品”,而不是“商品”。
说到底,娱乐圈从来不缺“一夜爆红”的神话,缺的是像刘欢这样“熬得住寂寞”、像薛之谦这样“扛得住吐槽”的“坚守者”。他们或许风格迥异,但在“把事情做好”这件事上,从来都是同路人。那么,下一个十年,我们还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多少“出乎意料”的惊喜?或许,时间会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