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除了欢天喜地七仙女,刘欢的演员身份为何总被歌声掩盖?

提起刘欢,第一个跳进脑海的肯定是“华语乐坛常青树”——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弯弯的月亮里缠绵的诉说,千万次的问里穿越时空的叩问……这些旋律刻在几代人的DNA里,让“歌手刘欢”成了近乎不可替代的符号。但很少有人提起,他其实也是个“老戏骨”,在演员这条路上默默耕耘了快四十年,留下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刘欢演员作品

要说他演得不好?恐怕未必。从青涩的文艺片配角到厚重的历史正剧主角,他演得了市井小人物,也hold住帝王将相;一部作品拿过飞天奖,另一部让观众跟着抹眼泪——可为什么,提起“刘欢”,大家总觉得他“不像个演员”?

从北京人在纽约的“悲情少年”到东风雨的“双面特工”,他的角色从不重复

刘欢演员作品

1993年,刘欢接了人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影视角色,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起明弟弟王明。那时候他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唱歌已经小有名气,但演戏对他来说是“跨界中的跨界”。

剧本里,王明是个在国内混得不如意、投奔哥哥到美国的“边缘人”:敏感、自卑,又带着点知识分子的清高。刘欢没学过表演,全凭着一股“劲儿”往角色里钻——有集戏里,王明因为工作受挫,蹲在纽约的廉价出租屋里啃冷面包,眼神从空洞到突然涌上泪水,没有夸张的哭戏,却让观众跟着心里发紧。拍那场戏时,刘欢自己真的想起了刚到北京打拼时的窘迫,导演郑晓龙后来说:“他不是在演,他是在‘过’自己的人生。”

刘欢演员作品

这部剧火了,王明成了多少人心中“白月光”,可刘欢没趁热打铁接戏。1998年,他才又在百年沉浮里演了个金融知识分子,同样是文绉绉的角色,但这次的“文人”多了几分风骨。再到2009年,他突然出现在电影东风雨里,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军统特工“水生”——一个表面上是商人,实则为中共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复杂人物。

这部电影里,刘欢完全打破了他留给观众“文人”的印象:戏里戏外都抽烟,把角色的隐忍和狠劲揣摩得透透的。一场审讯戏,他被绑在椅子上,脸上带着淤青,眼神却像刀子一样扎人,连导演柳云龙都夸:“欢哥这演技,不输专业演员。”可即便如此,东风雨上映后,大家讨论的还是杨紫琼、范冰冰,刘欢的表演几乎被淹没。

他拒绝“流量”,却接了中国合伙人大明风华“最硬的骨头”

刘欢选剧本有个“怪癖”:不挑流量、不挑IP,只挑“有琢磨头”的角色。2013年,陈可辛找到他,请他出演中国合伙人里的“王阳”——一个从理想主义被现实磨平棱角的知识分子。一开始刘欢是拒绝的:“我跟他太像了,怕演成自己。”可陈可辛说:“就因为像,你才懂他心里的那点酸和甜。”

戏里,王阳追不到心爱的姑娘,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喊:“她怎么就走了啊?”刘欢自己录这段时,声音哽咽,连着拍了好几条,片场的工作人员都跟着红了眼眶。这部电影成了当年的票房黑马,王阳成了很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但刘欢还是没在娱乐圈“混个脸熟”——他照常上讲课、做音乐,偶尔接个喜欢的角色,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着娱乐圈的起起落落。

2019年,他接了大明风华里的明成祖朱棣。这个角色有多难?历史上的朱棣是个残暴又雄才大略的矛盾体,演不好就成了“脸谱化的暴君”。刘欢提前三个月做功课,读明史、看朱棣的画像,甚至跑去十三陵感受皇陵的肃杀。有场戏里,朱棣晚年怀疑儿子朱高煦谋反,一边下棋一边冷笑,刘欢把那种“帝王心术”演得让人脊背发凉——观众这才惊呼:“原来刘欢能演得了这么重的角色!”

可就算这样,大家在讨论大明风华时,更多还是关注汤唯、朱亚文,刘欢的朱棣,成了“被低估的宝藏”。

“唱歌是本分,演戏是爱好”,他为什么从不给自己“贴标签”?

这么多年,刘欢其实从不避讳自己的演员身份,只是从没刻意营销过。他总说:“唱歌是我的‘本职工作’,演戏就是玩票,好玩就接,不好玩就不接。”

这种“佛系”,可能恰恰是他演员身份被掩盖的原因。娱乐圈是个需要“标签”的地方:有的靠颜值,有的靠话题,有的靠营销,而刘欢,始终拿“歌王”的标签罩着自己——毕竟,这个标签太响亮了,响亮到让人忽略了他的其他可能。

可你细看他的演员作品:无论是北京人在纽约里让人心疼的王明,还是中国合伙人里让人意难平的王阳,亦或是大明风华里霸气侧漏的朱棣,他从来没让观众“出戏”。他的演技没有科班生的“技巧感”,反倒多了几分“生活气”,像一杯浓茶,初尝平淡,回味却满是醇厚。

说到底,刘欢从没想过“演员刘欢”要超越“歌手刘欢”。他只是爱演戏,像爱唱歌一样——纯粹,且执着。下次再听到好汉歌,或许你可以在心里想想:那个唱着“大河向东流”的汉子,也曾在大银幕上,把一个个角色活成了自己的人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