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演刘念?这名字听着像亲戚,怎么观众反而更信“刘念本人”?

要说娱乐圈里让人“脸盲”又“记牢”的例子,刘欢和刘念这对“名字梗”绝对能排上号。您是不是也曾在某个瞬间,对着屏幕愣了好几秒——这人看着眼熟,名字听着陌生,到底是刘欢还是刘念?说起来,这事儿真不是观众记性差,而是刘欢这名字太“响”,演的角色却总让人忘了“演员本人”。

刘欢演刘念

先捋捋:刘欢是谁?乐坛“老炮儿”,一首好汉歌唱了几十年,一开口就有“穿透力”的中音,再加上标志性的光头和带点书卷气的气质,往那儿一站不用说话,观众就自动脑补“艺术家”三个字。可您细想,他最近几年演的角色,比如人世间里的周志刚、宝贝里的李唐,哪个不是“小人物”“老父亲”?这类角色往往藏在细节里,台词不多,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让人鼻子发酸——可偏偏,这些角色的名字,很少人能记住。

就说让人印象深刻的“余答应”吧(对,就是甄嬛传里那个貌美但命苦的小答应,后来成了“答应”,最后又被打入冷宫的)。不少观众看完后说:“演余答应的演员真绝,把那种‘小心翼翼又藏着野心’的感觉演活了。”直到有人提醒:“这是刘欢演的?”大家才恍然大悟:“啊?是他?不像啊!”这背后,其实是刘欢对“角色大于演员”的执念——他从来没想靠“刘欢”这块招牌给角色“镀金”,反而愿意把自己“藏”进角色里,让角色自己“长”出来。

刘欢演刘念

那“刘念”是谁呢?严格说,刘欢没正儿八经演过一个叫“刘念”的角色,但观众偏偏对“刘欢演刘念”的说法津津乐道。为什么?因为刘欢塑造的太多角色,都带着一种“接地气的真实”——他演的市井小贩,会为几块钱菜价讨价还价,手指缝里藏着洗不掉的油烟;他演的老教师,会把教案本边角磨得起毛,上课时总不自觉地扶一下眼镜;他演的底层父亲,不会说漂亮话,但会在女儿睡着时默默掖好被角……这些角色的名字,观众可能记不住,但他们的“模样”,却像身边的人一样鲜活。有人说:“刘欢演的角色,不叫刘念,但个个都像我们身边的‘刘念’。”这话不假——他从不演“高大全”,而是把普通人身上的“拧巴”“无奈”“善良”演得透透的,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就是隔壁老王/老李/老张吗?”

您可能会问:“演员不就是要让观众记住自己名字吗?刘欢这么‘藏’,是不是亏了?”可您仔细想,哪个真正的好演员,是靠“名字”出圈的?黄渤演疯狂的石头里“黑皮”,观众先记住的是“黑皮”的机灵劲,不是黄渤;周迅演大明宫词里少年太平,先记住的是“太平”的灵动,不是周迅。刘欢也一样,他让观众记住的,从来不是“刘欢”这三个字,而是“周志刚”的坚韧,“余答应”的悲凉,“李唐”的固执——这些角色“活”了,演员的价值自然就体现了。就像他自己说的:“观众记不住角色名,没关系,只要他们想起这个角色时,会说‘演得真像’,我就知足了。”

说到底,“刘欢演刘念”这个说法,与其说是观众的“误会”,不如说是对演员最高的褒奖——他把角色演得“太像真人”,以至于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就该叫这个名字”。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太多演员忙着“立人设”“抢番位”,却忘了演员的初心是“演戏”。刘欢用几十年的坚持告诉我们:好演员,不该靠名字“刷存在感”,而该靠角色“说话”。下次再看到刘欢的作品,您不妨多关注一下他演的角色——可能不记得名字,但您一定会记得:哦,这角色,真“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