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刘欢在一个表演类节目录制后台的采访,他说了句挺扎心但实在的话:“现在很多演员来找我聊角色,问最多的是‘这个角色我能怎么发挥’,很少有人先问‘这个角色到底想讲什么’。”这话让我突然想起他之前在歌手后台聊音乐时说的——“词不达意,再华丽的旋律也是空壳。”这两天“演员2剧本”的话题又热了起来,确实该聊聊:演员和剧本,到底谁该给谁“当垫脚石”?
先说说刘欢对剧本的“执念”:比演技更重要的“故事筋骨”
大家都知道刘欢是音乐圈的大神,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年轻时也接过戏,后来为什么很少演了?有次他在采访里半开玩笑说:“当年接了个戏,剧本改得我都不知道人物在干啥,拍了半天导演说‘欢哥你演得不对,角色要更…更…反正就是你自己感觉’,我当时就懵了——连剧本都立不住,让我怎么‘感觉’?”
这事儿能看出刘欢对剧本有多看重。在他眼里,剧本绝不是“台词本”,而是故事的“骨架”。他说好剧本得有三样东西:“清晰的逻辑、真实的人性、能让演员‘接得住’的情感支点。”比如他之前聊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那个剧本我读的时候,海瑞每句台词都像从骨头缝里挤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是因为编剧把他的拧巴、他的执拗全写进去了——演员要做的,就是把‘写出来的骨’长出‘自己的肉’。”
“演员2”现场:为什么好演员也“带不动”烂剧本?
最近“演员2”的片段里,有个争议挺大的地方:有位实力派演员拿了个情绪爆发强的片段,演的时候眼泪鼻涕一起下,弹幕却刷“尴尬”“用力过猛”。后来编剧出来回应“剧本就是这样写的,就是要极致”,刘欢看到估计会摇头——他总说“极致不等于真实”。
之前他和年轻演员聊天时举过例子:“你要是演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剧本里写‘她抱着孩子的衣服哭了一天’,这叫‘结果’;但要是写‘她摸着孩子衣服上的小熊补丁,突然想起昨天还答应给孩子买新的,攥着补丁的手越收越紧’,这才叫‘过程’。观众哭的不是‘哭’这个动作,是‘为什么哭’。”
说白了,现在很多剧本的问题,就是“只有情绪,没有动机;只有台词,没有生活”。演员想演出彩,得靠“猜”剧本里的潜台词,靠加“小动作”补人物逻辑,最后可能“演对了”,但“演偏了”——因为剧本给的“路”本身就是歪的。就像刘欢说的:“演员是‘修车师傅’,可剧本连‘发动机’都没有,你修啥?”
好剧本和好演员,到底谁成就谁?
可能有人会说“好演员能化腐朽为神奇”,这话对,但前提是“腐朽”不是“烂透”。刘欢举过两个例子:一个是亮剑里的李幼斌,“剧本里李云龙就是个‘痞子军官’,但李幼斌加了一句‘他虽然痞,却从不欺负自己人’,就是这个小细节,人物就立住了——这是演员和剧本的‘双向奔赴’。”另一个是某流量演的古装大戏,“台词文绉绉的,动作摆得漂亮,但问他‘王爷这步棋到底是无奈还是权谋’,他自己说不清楚——因为剧本就没写清楚,演得再好看也是‘纸片人’。”
在他看来,真正的“好戏”,是剧本把“人写活了”,演员把“演演活了”。就像他做音乐时,“词曲得先打动自己,歌手才能打动听众”;拍影视也一样,“得先把剧本里的‘人’当成‘活人’来写,演员才能把他当成‘活人’来演。”
最后说句大实话:别让“演员2”变成“演技PK秀”
回看“演员2”的初衷,不就是想看到好演员遇到好剧本擦出火花吗?但现在好像有点跑偏——大家更关注“谁哭得真”“谁台词顺”,却忘了问“这个角色凭什么让人共情”“这个故事讲明白了吗?”
刘欢有次在后台说:“我特别希望年轻演员多‘磨剧本’。你先别琢磨怎么‘演’,先琢磨这人‘为什么活’。台词背得再熟,不知道角色为啥说这话,也是‘复读机’;哭得再惨,不知道角色为啥哭,也是‘挤眼泪’。”
说到底,剧本是演员的“根”,根扎得深,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毕竟观众进电影院、打开电视,看的不是“演技秀”,是“人间的酸甜苦辣”,是“故事的起承转合”。要是剧本连“人”都写不明白,再好的演员,也只能在“空中楼阁”里跳来跳去,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