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声震乐坛的刘欢,演戏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真功夫?

提起刘欢,大多数人脑子里 first jump 出来的,定然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的豪迈,或是弯弯的月亮里低回婉转的深情。这位华语乐坛的“活化石”,用几十年的嗓音征服了无数听众,可鲜少有人留意——当镜头推近,他眼角眉梢藏起的戏,比歌声里裹着的情,更让人挪不开眼。

刘欢演员i

从“北京大爷”到“深宫帝王”,他怎么总能把角色演“活”?

很多人知道刘欢会演戏,却未必能数全他演过哪些角色。但只要一提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观众心里肯定会“咯噔”一下——那个当年留着长发、穿着皮夹克,在美国街头对着垃圾桶吼“我要成功”的男人,不就是刘欢演的吗?上世纪90年代这部剧火遍全国,王启明从意气风发到跌落谷底,再到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后的沧桑复杂,刘欢没刻意“演”,却把一个普通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的挣扎与蜕变,刻进了骨子里。

刘欢演员i

后来到甄嬛传,他饰演的雍正皇帝更是圈粉无数。没有夸张的表情,没有用力过狠的台词,就靠一个眼神里的疲惫、一句“你便是朕的佛”里的克制,硬是把一个帝王的多疑、深情、孤独演得入木三分。有人说“刘欢的台词功底比专业演员还好”,可他偏偏不care这个——他曾开玩笑说“我演戏就是顺手的事”,可这份“顺手”背后,是二十多年音乐积累对人性的揣摩:唱歌要懂歌词里的情,演戏要懂角色里的人,殊途同归,都在“走心”。

“跨界”不是玩票,而是他对“演员”二字的较真

总有人觉得,歌手演戏是“跨界玩票”,刘欢却偏要把这个“玩票”的事,做成“正经事”。拍北京人在纽约时,他正处在歌唱事业的上升期,为了不耽误剧组进度,硬是把录音棚搬到纽约,白天拍戏晚上录音,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拍曹雪芹时,为了演好这位文学巨匠,他把红楼梦原著翻了十遍,甚至跑去研究曹雪芹的生平,琢磨一个落魄文人骨子里的清高与无奈。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作为歌手,演戏会不会觉得委屈”,他反而笑了:“委屈什么?角色不分大小,艺术不分高低,能让观众信了,就是好戏。”这句轻描淡写的话,道透了他对表演的敬畏——不是“歌手刘欢顺便当当演员”,而是“演员刘欢,恰好也会唱歌”。

为什么我们总“忽略”他的演员身份?

或许是因为他的歌声太“耀眼”,遮住了镜头前的光;或许是因为他从不炒作“演员”人设,总默默交作品。可细想一下,真正的好演员,不就是该这样吗?不需要天天上综艺刷存在感,不需要靠绯闻博眼球,只要角色一出来,观众就能认出“哦,是他”。就像三国里的曹操,他演出了枭雄的狠与智;贞观长歌里的李世民,他把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演得荡气回肠。这些角色或许不是主角,却像一坛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

如今的娱乐圈,流量明星层出不穷,“演技”二字常被挂在嘴边,却鲜有人能做到像刘欢这样——不靠颜值,不靠炒作,只凭对角色的理解和沉淀,就能在观众心里扎下根。或许这就是“艺术家”与“明星”的区别:明星追求的是“红”,而艺术家追求的是“记得住”。

下次再看到刘欢,别只记得他的歌声了

其实仔细想想,刘欢的演员身份,从来不是“副业”,而是他艺术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一块璞玉,歌声是他的一面,表演是他的另一面,两面相映,才构成了完整的他。

下次再听到“大河向东流”,不妨想想北京人在纽约里那个落魄又倔强的王启明;再听到“你便是朕的佛”,别只盯着甄嬛传的剧情,去看看刘欢眼里藏着的雍正皇帝的孤独。毕竟,能同时用声音和眼神打动人的人,在娱乐圈里,真的不多见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