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音乐教父”遇上“水手灵魂”:刘欢的水手里,藏着多少人的生活答卷?

提到刘欢,你脑子里会跳出什么词?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岁月从你脸上走过”的深情?还是亚洲雄风里“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的磅礴?但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在华语乐坛站了四十年的“常青树”,最近几年总和“水手”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不是郑智化那首苦情歌,而是他骨子里那股“无论风浪多大,都得把船开下去”的劲儿。

你有没有想过,58岁的刘欢,为什么总像个“老水手”?

去年年底,刘欢在声生不息·宝岛季舞台上唱了首梦驼铃,开口就有人破防:“这哪是唱歌啊,是把自己的人生酿成了酒。”其实翻翻他的履历,哪一年不是在“迎着风浪”往前走?

刘欢水手

30岁时,他已经是“内地歌坛第一人”,却偏偏跑去美国学了三年作曲——当时多少人劝他“趁着人气高多捞金”,他却说:“音乐是条河,老在原地打转,迟早会臭。”36岁,他给北京奥运会写主题曲,三个月没出工作室,熬到胆囊发炎,手术完第二天还在改旋律:“这种事,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不能含糊。”

后来他胖了,有人笑他“发福”,他却乐呵呵地说:“这叫‘幸福的重量’,该吃的苦吃了,该扛的肩扛了,现在就是该‘浮’起来的时候了。”可真到了歌手2020上,他为了唱一句“从头再来”,硬是减重50斤,瘦到脱相——你说他图啥?名?他早就不缺了。利?他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说白了,就是个“老水手”不肯放船舵,风浪越大,他越觉得“有意思”。

他的水手,从来不是“苦情”,是“回甘”

去年有次采访,记者问他:“你唱了这么多年,有没有哪首歌自己都觉得‘没想到能这么唱’?”刘欢想了想,笑了:“水手啊。”

你如果去搜刘欢版水手,会发现跟郑智化的完全不一样。郑智化的版本是少年意气的“倔”,带着点“这世界欠我一个说法”的拧巴;刘欢的版本却像老船夫在讲故事——开头是沙哑的嗓音,像被海风磨过,到“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时,突然昂起来,不是吼,是“拍着你的背说‘怕啥’”,尾音拖得长长的,好像在说“你看,我撑过来了,你也可以”。

他说自己唱水手时,总想起90年代初第一次去欧美演出。“站在台上,底下全是金发碧眼的人,没人认识我,音响师调不好我的麦克风,琴师也跟不上我的节奏。那天晚上我躲在后台哭,觉得这船是不是要沉了?”可第二天,他还是拿着吉他上台,一句一句唱,用中文,用他们听不懂的词,却硬是让全场站起来鼓掌。

“后来我就懂了,‘水手’不是跟风浪斗,是跟自己斗——怕别人不认识,怕自己不行,怕走错了方向。但只要船还在,就得开。”

我们为什么需要刘欢这样的“老水手”?

现在网上总说“内卷”“焦虑”,年轻人动不动就说“躺平”。但你看看刘欢,58岁,还能为了一个舞台练几个月,还能在节目里说“别跟我说年龄,音乐没有年龄”,这本身就是一剂“解药”。

我有个读者曾在后台留言:“我30岁被裁员,天天在家哭,偶然听到刘欢的从头再来,哭得更凶——人家50岁还在拼,我30岁就想当缩头乌龟?”后来他报了个编程班,现在成了小公司的技术主管,给我发消息:“刘欢那歌唱得对,‘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得先承认‘痛’,然后才能走过去。”

其实刘欢早就说过:“人这一辈子,就像船在大海上航行,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但你要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划船——你的经历是桨,你的热爱是帆,你心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就是压舱石。”

写在最后: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是自己的“水手”

想问你一个问题:当你觉得生活像“惊涛骇浪”时,你会想起刘欢的水手吗?

或许我们不是那个站在舞台上的“歌者”,但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水手”——工作不顺时是“逆流”,迷茫时是“迷雾”,想放弃时是“暴风雨”。但刘欢用四十年的音乐告诉我们:只要船还在,热爱还在,就别轻易抛锚。

毕竟,真正的“水手”,从不怕风浪,怕的只是——还没到达彼岸,就先丢了自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