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2020年了,刘欢的歌凭什么还能单曲循环到天亮?

2020年的春天,格外漫长。口罩成了出门的标配,朋友圈里满是“待在家里为国家做贡献”的文案,偶尔刷到的都是疫情数字。那会儿我总在深夜单曲循环一首歌,不是什么新鲜出炉的爆款,是刘欢的弯弯的月亮。不是第一次听,可2020年听,突然就听懂了那句“今天的岁月就这样溜走”。日子好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可刘欢的歌,偏偏能把匆匆的脚步按下来,让你沉下心,听见岁月里的故事。

歌手舞台:58岁的“刘老师”,把“老歌”唱成了“新药”

要说2020年刘欢最出圈的事,一定是歌手·当打之年。那年他58岁,和其他“当打之年”的歌手站在一起,有人调侃他是“导师”,他却说:“我不是来当评委的,是来唱歌的。”确实,他没选什么“炸场”的新歌,第一轮就唱了弯弯的月亮。

刘欢歌曲2020

编曲老老实实保留了原版的吉他前奏,可刘欢一张嘴,整首歌就活了。不再是90年代那种青春懵懂的情愫,像个走过半生的人坐在河边,看着月光,把“小船儿悠悠”的思念,变成了对时光的感慨。弹幕里有人说:“第一次听弯弯的月亮,鼻子有点酸。”更多的人开始翻他的老歌,千万次的问好汉歌凤凰于飞……原来有些歌真的不会老,它们只是需要合适的人、合适的时机,才能把藏着的情绪酿成酒,让人一口下去,呛出眼泪。

后来他唱未央,有人问他为什么选这首“小众歌”,他说:“这首歌里有人说‘世界原来很大很悲伤’,但我更愿意听后面‘再短的相遇也有很长很长’。疫情让我们知道,能好好见面,能好好唱歌,多难啊。”这话听得人心里发沉。58岁的刘欢,早就不只是“唱高音的刘欢”了,他像个音乐里的“摆渡人”,把人生里的苦、难、喜、乐,都揉在旋律里,唱给每一个需要力量的人听。

公益声线:不是“义务劳动”,是骨子里的温度

2020年,除了歌手,刘欢的身影总出现在公益场合。2月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和上百位歌手合唱了让世界充满爱,他那几句“我们同舟共济,相邀风雨里”,声音有点哑,却比录音棚版更戳人。后来才知道,他录完音直接捐了款,连名字都没特意提。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您近几年参加的公益活动特别多,是因为什么?”他说:“我从小就觉得,唱歌不只是给自己听的。以前在村里唱,是为了让乡亲们高兴;后来唱北京奥运会,是为国家高兴;现在有难处了,当然得用唱歌给人一点盼头。”这话朴实得像邻家大爷,可细想又觉得震撼——多少歌手把“公益”当镀金工具,刘欢却真的当成了“分内事”。

那年他还和一个山区合唱团合作,孩子们唱的是我和我的祖国,跑调跑了十万八千里,他却蹲在台下笑着拍手,说:“唱得好啊,有劲儿!咱们的歌,就得这么原汁原味地传下去。”你看,他总在歌里藏着“善”和“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不管多少年过去,大家提到刘欢,第一反应不是“歌星”,是“刘老师”——那个愿意弯下腰,听你唱歌的人。

“慢”歌里的“快”时代:为什么我们还是离不开刘欢?

说真的,2020年节奏太快了,短视频里的神曲三天一换,流量明星的歌还没听熟就没了。可刘欢的歌,偏偏是“慢”的——他写歌要磨上好几年,唱歌要琢磨每个字的劲儿,连唱好汉歌那种激昂的调子,都要先在书房里对着镜子唱几十遍,确保情绪“不浮夸”。

但他又是在这个“快时代”里最“对味”的。那年很多人焦虑到失眠,我试过睡前听刘欢的去者,前奏一起,世界就安静了。他唱“情千缕,酒一杯,声声唱别催”,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又像贴在耳边说:“慢慢来,日子还长。”有人说刘欢的歌“太老”,可你仔细想想,那些歌里的情绪——对故乡的思念、对爱人的牵挂、对生活的期待——哪一样不是我们现在还在经历的?

后来有数据统计,2020年刘欢的歌曲播放量同比翻了三倍,其中80后、90后占了七成。原来不是歌老,是我们长大了,听懂了歌里的岁月。就像他在歌手上说的:“音乐这东西,不是说谁唱得高就是好,是能不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觉得‘哎,这说的就是我’。”

2021年快到了,可刘欢的歌,好像还是2020年那个样子。偶尔刷到消息,说他又在工作室里写新歌,或者去大学给学生讲课。有人说他“过时了”,可2020年的我们,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突然发现: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比如真诚,比如用心,比如刘欢歌里那股让人心头一暖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答案:不是2020年需要刘欢,是每一个在生活里奔波、偶尔疲惫的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刘老师”,用歌告诉我们——别慌,日子会好的,就像他的歌,唱了这么多年,还是那么暖。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