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的江苏运河中学,总能听见教学楼后那排老梧桐树下飘来钢琴声。琴键上跳跃的不是练习曲,而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混着孩子们有些跑却格外认真的合唱,把京杭大运河的风都染得温柔。弹琴的女人穿着米白色衬衫,发丝用一支简单的簪子挽着,阳光下侧脸的轮廓像运河岸边的柳枝——这是很多届学生心中的“icon”,也是无数家长口中“把艺术种进孩子骨血”的刘欢欢。
一、“语文课?不,这节是‘音乐会’”
2008年,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刘欢欢站在运河中学的讲台上,手里攥着精心备好的语文教案,却在看到台下32双亮晶晶的眼睛时突然慌了神。“有的孩子在偷看桌洞里的漫画书,有的望向窗外发呆,只有一个男孩低头在本子上画着五线谱……”多年后回忆起第一堂课,刘欢欢仍会笑出声,“我以为自己是来教语文的,后来才发现,我是来‘追星’的——追孩子们的‘兴趣星’。”
那天的课,她临时把春江花月夜的赏析改成了“诗歌音乐会”。她用古筝弹奏配乐,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诵,还把“不知乘月几人归”改编成合唱副歌。下课时,那个画五线谱的男孩红着脸塞给她一张纸条:“刘老师,原来语文课能像演唱会一样好听。”
从那以后,刘欢欢的语文课成了“隐藏款”。讲关雎时,她会带着学生去运河边观察雎鸠求偶;学水调歌头,她组织学生创作现代版“校园版”歌词;就连枯燥的文言文,她都能用“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当起“古人”,用流行语演绎历史故事。“欢欢老师的课,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已是大三学生的王思瑶当年是她的语文课代表,“有次她突然抱来一把吉他,说‘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定风波,顺便聊聊摇滚精神’。”
二、合唱团里的“造梦师”:五线谱上的成长密码
运河中学的合唱团,曾是名不见经传的“校门口小团伙”。2015年,刘欢欢接手时,团员不足20人,活动室只有一台走音的旧钢琴。“第一次排练,高声部像鸭子叫,低声部像打鼓。”她笑着揉了揉太阳穴,“但我没想过放弃——因为这些孩子眼里有光。”
那束光,来自一个叫小雨的女孩。父母在外打工,她跟着奶奶生活,平时沉默寡言,却在报名合唱团时说:“我想唱天上的云。奶奶说人去世了会变成云,我想告诉她,我想她了。”刘欢欢蹲下来,轻轻抱住这个瘦小的女孩:“好,我们一起把这首歌唱给云听。”
为了练好这首“有故事的歌”,刘欢欢带着孩子们去运河边听风声,去养老院给老人表演,甚至在音乐教室搭了个“云朵帐篷”,让孩子们躺在里面“看云、写云”。她说:“唱歌不是比嗓子大小,是比有没有真诚的心。”那年冬天,合唱团带着天上的云参加市级比赛,当小雨唱到“奶奶,你看那朵云像不像你笑起来的样子”时,台下评委席有人红了眼眶。最终,这支“杂牌军”拿了一等奖,小雨也第一次在人群中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如今,运河中学合唱团已从20人壮大到200人,拿过省级金奖,还登上过省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刘欢欢的手机里存着几百段排练视频:有孩子在暴雨后合唱团搬琴时的互相打气,有获奖后大家一起抱着哭的瞬间,也有毕业生回校探望时,合唱团仍在唱的那首最初的梦想。“你们猜,我最骄傲的时刻是什么?”她突然问,眼睛弯成月牙,“不是拿到奖,是小雨去年考上了音乐学院,给我发消息说:‘老师,我现在能自己写歌了,唱给你听。’”
三、“欢欢老师,是我的‘光’也是‘镜子’”
在运河中学的论坛上,有个帖子里至今还留着学生们的留言:“刘老师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在五线谱上找音符,而是如何在生活里找光。”
2020届学生小宇曾是出了名的“叛逆少年”。上课睡觉、顶撞老师,直到被刘欢欢拉进合唱团。“一开始我就是去混日子的,”小宇在给刘欢欢的信里写,“但欢欢老师从不说教。她看我总低着头,就让我担任‘节奏组长’,让我用拍手指挥大家;她发现我喜欢说唱,就让我试着把古诗词改编成说唱歌词……”那年合唱团排练少年中国说,小宇负责改编的Rap段落成了全场亮点,他在台上大声说:“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个‘废柴’,是欢欢老师让我知道,少年就该这样——敢闯,敢唱,敢不一样!”
现在的小宇是一名小学老师,他学着刘欢欢的样子,带着孩子们唱歌、写诗。“我常给他们讲欢欢老师的故事,”他说,“告诉他们,每个平凡的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成为别人的光。”
夕阳把运河中学的教学楼染成金色,刘欢欢站在合唱团门口,听着里面传来的歌声,笑得像个孩子。有人说她“不务正业”,语文老师跑去搞音乐;也有人说她“太拼”,为了合唱团比赛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她总摆摆手:“我哪是在搞音乐?我只是在守护孩子们心里的那团火——那团让他们敢做梦、敢发光的火。”
从运河中学的讲台到梦想的舞台,或许刘欢欢没有聚光灯下的耀眼光环,但她用歌声和爱,让无数孩子的青春里,多了份值得回响的旋律。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不是雕塑完美的作品,而是让每个平凡的生命,都能唱出自己的歌。
下次路过运河中学,不妨停下来听听。那梧桐树下的歌声里,藏着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