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护士”,你会想到什么?是打针发药时的专业操作,还是深夜走廊里匆匆的脚步?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内科病房,却有位叫刘欢欢的护士,让很多患者出院后仍惦记着她——有人说“看到她的笑脸,就像家里人一样”,有人感慨“她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贴心”。不是明星,没有热搜,刘欢欢凭什么让“护士”这个职业在她身上,比聚光灯下的故事更动人?
28岁的“老护士”:把病房当家的“孩子王”
第一次见到刘欢欢的人,总忍不住多看两眼:齐肩短发总是利落地束在耳后,白大褂口袋里鼓鼓囊囊塞着记事本、笔,还有几颗给患者备的薄荷糖。28岁的她,在护士里算“年轻资历”,可同事们都说“欢欢像个‘老护士’——心思比头发还密,耐心比长城还长”。
去年冬天,内科收了一位80岁的独居老人张奶奶,阿尔茨海默症晚期,住院时浑身脏兮兮的,还总躁动不安。家属远在外地,照顾的重担就落在了护士身上。刘欢欢主动接下这个“难啃的骨头”: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张奶奶床边,轻声喊“奶奶,我给您洗洗脸啊”;怕老人自己扯掉输液管,她特意把胶布剪成小兔子的形状,“奶奶看,这是给您的小兔子,守着您输液呢”;老人晚上睡不着,她就握着老人的手,哼唱年轻时奶奶教她的摇篮曲,“那调子都跑偏了,可奶奶就抓着我的手,慢慢就睡着了”。
有次值夜班,张奶奶突然高烧不退,家属又一时赶不来。刘欢欢一边物理降温,一边联系医生,凌晨三点才忙完。她没顾上合眼,天刚亮又熬了一碗小米粥,吹得不烫嘴了才喂给老人。后来张奶奶病情好转,出院时拉着她的手哭:“闺女,我都不知道自己有几个孩子,可你,比我亲闺女还上心。”
“较真”的护士:手里的针,连着患者的命
“护士不是‘打针机器’,手里的针连着的是命,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刘欢欢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护士站,她是出了名的“较真派”——配药时多看一眼剂量,换液体时多核对一遍姓名,生怕有半点疏忽。
去年夏天,一位糖尿病患者李伯要做下肢手术,术前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医生下达医嘱后,刘欢欢发现医单上的胰岛素剂量和患者最近一次的化验单有轻微出入,虽然差异在正常范围内,但她还是立刻跑去医生办公室:“王医生,您看李伯今天空腹血糖6.8,医嘱给的剂量是不是有点偏高了?他年纪大,怕低血糖。”医生重新核算后,果然调整了剂量,第二天查房时,李伯拉着她直夸:“姑娘,你可真细心,要不是你,我今天说不定就得遭罪了。”
这样的“较真”,在同事眼里却是“理所当然”。“欢欢常说,咱们多一份细心,患者就少一份风险。”护士长说,有次抢救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刘欢欢跪在床上做胸外按压,汗水滴在患者脸上都顾不上擦,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她才腿一软坐在地上,T恤全湿透了,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那一刻,我们都知道,她不是在‘完成任务’,是真的在跟死神抢人。”
“跨界”的护士:用歌声和故事,给病房一点光
谁也没想到,这个在病房里步履匆匆的护士,竟有副“天籁嗓子”。大学时刘欢欢学的是音乐教育,后来转行做护士,却没把音乐放下。每周三下午,是她和同事们在病房组织的“小音乐会”——她带着吉他坐在护士站,唱明天会更好,唱朋友,也唱患者点的老歌。
“欢欢姐唱的隐形的翅膀,我闺女最爱听。”58岁的癌症患者王阿姨说,她住院时总觉得日子灰扑扑的,刘欢欢知道了,每天下班后都多陪她一会儿,给她唱歌,还讲自己刚当护士时的糗事,“第一次给病人扎针,手抖得像筛糠,把病人扎疼了,我还哭鼻子。现在啊,练得心比针还稳。”王阿姨抹着眼泪说:“听她讲故事,我觉得自己也能像她一样,扛过去。”
除了唱歌,刘欢欢还会“自掏腰包”给病房添点“暖”。冬天买小太阳给怕冷的患者暖脚,中秋买月饼给不能回家的患者当宵夜,甚至有患者家庭困难,她偷偷塞给对方几百块钱,说是“医院的爱心补贴”。有人问她图啥,她总笑着说:“患者来医院,本身就很苦了,咱们多使把劲儿,让他们觉得这儿比家里还暖和点儿,不就值了?”
没有聚光灯的英雄,却把平凡的日子走成了诗
在娱乐圈,明星的一举一动都能登上热搜,可像刘欢欢这样的“平凡英雄”,却很少被人看见。但你知道吗?在她工作的科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白衣天使,胜似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每一面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有人问她“当护士苦不苦”,刘欢欢想了想,笑着说:“苦啊,夜班熬得眼睛疼,被患者误解时偷偷掉过眼泪。可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的笑容,听到他们说‘欢欢,谢谢你’,就觉得什么都值了。”
是啊,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粉丝的追捧,刘欢欢和千千万万护士一样,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救死扶伤”的本分。可正是这份“本分”,让“护士”两个字有了温度,让白大褂成了最耀眼的“战袍”。
到底什么是“明星”?是镜头前的光鲜亮丽,还是镜头后的默默坚守?刘欢欢护士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光芒”,从来不是聚光灯下的片刻绚烂,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伸出手的勇气与温暖。
这样的“英雄”,难道不值得我们记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