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东南大学副教授刘欢欢:讲台上的“宝藏老师”怎么就成了百万网友的“云端导师”?

提到“东南大学”,你会想到什么?是“亚洲第一”的土木工程学科,是严谨的科研氛围,还是校园里沉淀着历史感的民国建筑?可能很少人会立刻想到——一个在短视频里讲着“接地气”网课,被学生追着喊“欢欢老师”的副教授刘欢欢。

刘欢欢 东南大学

但事实就是,这位站在讲台上的经济学老师,正用一种“不务正业”又“意外走心”的方式,打通了高校课堂和互联网的次元壁。她的直播间里,既有对着宏观经济模型侃侃而谈的“学者范”,也有蹲在食堂吃一碗热干面、跟学生唠“大学怎么过才不亏”的“邻家姐”。问题来了:当大学教授成了“百万网红”,这到底是教育的“破圈”,还是流量的“虚火”?

01 讲台“吸粉”实录:她把经济学课,讲成了“年轻人的人生导航”

刘欢欢 东南大学

“同学们,今天不讲‘边际效用递减’,咱们聊聊‘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2023年春季学期的一节经济学原理课上,刘欢欢没按课本走,却在课后收到了学生的“长文反馈”:“老师,你说的‘沉没成本别回头’,我昨晚想了半宿,终于跟谈了三年的‘内耗型’男友说拜拜了。”

这样的“破梗式教学”,在刘欢欢的课堂上早已不是新鲜事。讲“机会成本”时,她会举“考研vs实习vs考公”的真实案例;分析“供需关系”,她会从“演唱会门票黄牛”聊到“奶茶店为什么总在排队”。最让学生“上头”的,是她每节课留的“真心话信箱”——有人写“觉得大学好孤独,身边都在卷,我停下来是不是就废了”,她会用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回:“你不是‘废’,是在找到自己的‘独家赛道’。”

刘欢欢 东南大学

“欢欢老师的课堂,没有PPT念经,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她带的2021级学生小林说,“她会把自己的‘失败案例’拿出来讲,比如‘当年我考研也心态崩过,后来发现……’。这种‘不装’,让我们觉得‘原来老师也曾跟我们一样’。”

就这样,她的课堂成了“网红打卡地”,连外院系的学生都抢着来蹭课。教务处曾开玩笑:“刘老师的课,得提前一周占座,不然只能坐台阶上听。”

02 从“讲台”到“云端”:她不想做“流量密码”,只想做“破壁者”

“刘欢欢讲经济学”的账号火起来,纯属意外。2022年学校鼓励教师尝试新媒体教学,她抱着“试试就试试”的心态,拍了条3分钟的短视频,讲“双十一怎么用经济学‘薅羊毛’”。没想到,视频播放量破了500万,评论区炸了:“原来经济学这么有用?”“欢欢老师能不能当我的人生导师?”

“一开始我特别慌,总觉得‘网红’这词跟我沾边,就‘不正经’。”刘欢欢笑着说,“但学生给我发消息:‘老师,你的视频让我妈终于知道我学的专业不是‘算账’了’,我突然觉得,也许‘破圈’不是坏事。”

于是,她开始琢磨怎么把“高冷”的经济学,变成年轻人愿意听、听得懂的“人间清醒”。讲“通货膨胀”,她会拉着学校食堂阿姨拍段子:“阿姨,今年肉包子的馅怎么比去年少了?”“哎呀,肉涨价了,我这叫‘成本优化’!”;聊“消费主义”,她会穿上自己十年前买的牛仔裤,对比现在流行的“快时尚”:“你看这件牛仔裤,十年了还跟新的一样,这才是‘理性消费’的终极形态。”

她的账号简介里写着:“用经济学照见生活,用真诚连接你我。”没有刻意的“人设”,更没有浮夸的“剧本”,就是把自己的课堂搬到线上,把“学术语言”翻译成“大白话”。粉丝从学生到职场新人,再到宝妈,评论区成了“大型情感+事业咨询现场”:“老师,我该辞职去大城市闯荡吗?”“孩子压岁钱怎么打理?”她总是耐心回,最后加一句:“‘理性选择’很重要,但‘跟着心走’,更酷。”

03 当“教授”遇上“网红”: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圈地自萌”

“很多人问我,刘老师,你做短视频,耽误科研吗?”刘欢欢坐在办公室里,窗外的阳光洒在她桌上,摊开的经济研究和写满批注的短视频脚本放在一起,“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跟年轻人对话多了,我才知道他们关心什么、困惑什么。我的研究方向是‘行为经济学’,这些真实的‘人’的案例,比任何文献都珍贵。”

她举例,有次视频里提到“后悔理论”,很多网友留言“选错专业,现在每天浑浑噩噩”,这让她联想到自己正在研究的“决策偏差”,于是带着学生做了上千份问卷调查,写出了当代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沉没成本误区’的论文。“以前做研究,可能就是‘闭门造车’,现在我能直接听到‘田野的声音’,这是我没想到的。”

当然,“跨界”也伴随着争议。有同事劝她:“别太拼,把课上好就行。”有网友质疑:“教授就应该安心做学问,凑什么热闹?”但刘欢欢的态度很坚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课堂的边界,不该局限于三尺讲台。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对我来说,‘至善’就是让更多人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我的视频,对生活多了一点清醒,少了一点焦虑,那就值了。”

她记得,有位偏远山区的中学老师给她写信:“我们学校资源有限,我把你的视频当教材给学生看,他们现在说‘原来读书不是为了逃离,是为了有选择权’。”那一刻,她眼眶红了,“这就是我做这件事的意义啊。

写在最后:教育最好的样子,是“向下扎根”,也“向上开花”

有人说,刘欢欢是“娱乐圈的跨界黑马”,但仔细想想,她哪里是什么“娱乐圈”的人?她不过是把教育者的初心,种在了互联网这片土壤上。她没有夸张的滤镜,没有精心设计的“爆点”,只有对学生的爱,对专业的敬畏,和对生活最朴素的观察。

“讲台是我的根,直播间是我的枝叶。”刘欢欢说,“我希望学生记住的,不是‘网红老师’,而是那个告诉他们‘经济学不是教你们怎么赚钱,是教你们怎么不糊涂’的刘欢欢。”

其实,从讲台到云端,从来就不是“降维”,而是“升维”。当教育放下身段,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当知识撕掉标签,变得有温度、有力量,这样的“破圈”,又有什么不好呢?

也许,未来会有更多“刘欢欢”出现。他们可能是理工科教授,用实验破解生活谜题;可能是文史老师,用故事照亮历史长河。但无论形式如何变,教育最动人的模样,永远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就像刘欢欢在最新视频里说的:“别怕‘不务正业’,你认真生活的样子,本身就是一束光。”

这束光,照亮的不仅是学生的路,也是教育,本该有的样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