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第一次”,究竟哪首歌藏着他的音乐初心?

前阵子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个老片段:80年代的电视晚会聚光灯下,一个穿深色夹克的年轻人头发蓬松,握着话筒的手指关节微微发白,开口唱“几度风雨走,几度雪秋春”——视频底下飘过一条评论:“现在才知道,原来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第一次’,就已经把中国人骨子里的韧劲儿唱透了。”

刘欢歌曲第一次

这话突然把我拽回小时候。那时家里的旧录音机总翻来倒去放一盘磁带,封皮上刘欢的照片眼神亮得像淬了火,爸爸说:“这歌出来的时候,街边的广播站放了一整夏,连修自行车的大爷都会跟着哼。”当时我不懂,为什么一首歌能有这么大的劲儿,直到后来翻资料才看到:1987年,电视剧便衣警察找上门来,刘欢本是去唱主题曲,没想到导演突然说:“小刘,你别光唱,能不能把你自己对‘警察’的理解融进去?”

这是他第一次为影视剧配乐,也是第一次把流行音乐的叙事感和家国情怀拧在了一起。后来他在采访里提过那晚:“对着镜子唱了不下二十遍,嗓子哑了又喝口茶,脑子里全是李冬生(剧中角色)冲进火场的样子——不能只喊口号,得让听众看见那身警服下的血肉。”结果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甚至成了后来警校学生常用的“起床铃”:那是刘欢音乐生涯的第一次“破圈”,也是他用“讲故事”代替“喊口号”的开始。

刘欢歌曲第一次

说起来,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刘欢,其实不是通过影视剧,而是1990年春晚的我和大地。那年的舞台还带着些“土味”,大红大绿的幕布背景前,他唱“你用母亲般温暖的胸怀,把我的心灵悄悄地哺育”时,台下坐着不少海外华侨,有位后来回忆说:“听见那句‘我是你土地上的一粒谷’,旁边的大姨眼泪就砸下来了。”

这是他第一次站在春晚舞台,也是第一次尝试将美声、流行与民歌糅在一起。为了这句“一粒谷”,他揣了三个月的词:“不能太飘,得像站在黄土坡上说话;也不能太直,得让土地‘活’起来。”那时候没人懂“跨界”,他却觉得:“唱歌哪有那么多条框?只要能让人心里动,就是好歌。”后来这首歌拿下了当年春晚最受欢迎节目奖,也让更多第一次听到刘欢的人记住:原来歌者的声音,真的能像大地的脉搏一样沉稳又有力量。

刘欢歌曲第一次

但鲜少人注意到,刘欢的“第一次”里,藏着一个更倔强的坚持。1993年,他去美国深造,导师劝他:“刘,你的条件这么好,留在美国发展,唱百老汇或者爵士,会比回国更有前景。”他却摇头:“我唱的第一首歌是给普通人听的,如果我留在这里,那第一次站上舞台的意义是什么?”

那是他第一次在“个人发展”和“音乐初心”之间做选择,也是第一次真正明白“歌者为谁而歌”的分量。回国后,他一头扎进了音乐教学,还带着学生下乡采风:“第一次带孩子们去陕北,窑洞前的老大娘抱着唢呐教他们唱信天游,那才是‘活’的音乐啊。”后来他做的我是歌手选曲,总有人问为什么偏爱老民歌,他说:“第一次听见那些旋律,就知道它们刻在咱中国人的骨血里——我不过是个传声筒而已。”

翻看刘欢的音乐年表,会发现他的“第一次”从来不是追名逐利的起点:第一次为影视剧唱歌,是想让观众看见角色背后的滚烫;第一次站上春晚,是想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唱进千万家;第一次拒绝海外机会,是怕忘了第一次拿起话筒时的纯粹。

那些藏在旋律里的“第一次”,哪有什么一鸣惊人的偶然?不过是每次开口前,都把“唱歌”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先对得起自己胸中的那股气,再对得起台下听歌的人。

所以下次再听刘欢的歌,不妨静下来想想:你第一次听见他的旋律时,心里泛起过什么样的波澜?或许,那就是他想要传递的“第一次”的意义——音乐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而是无数普通人心事的回响。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