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当年可真是全民追着看的综艺。舞台上,导师转身一刹那,多少人的命运被改写——而刘欢和杨坤,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音乐人,带出的学员却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有人疑问:刘欢的学员像“扫地僧”,明明业务能力顶尖,怎么就是火不起来?杨坤的学员总占着热搜,可为啥观众总说“德不配位”?这到底是导师带人的问题,还是娱乐圈本就偏爱“流量咖”?
刘欢的学员:音乐里的“隐士”,低调却让人记住
刘欢在节目里,总像个“老学究”。其他导师激动地转身时,他常常慢半拍,皱着眉琢磨半天,等开口就是一长段关于“音乐性”“情感表达”的专业分析。有人说他“太高冷”,可跟过他的学员,后来几乎都成了“音乐圈靠谱人”。
记得第三季那届冠军扎西平措吗?这个来自西藏的牧民小伙,刚上台时穿得朴实,唱起藏语民歌时,刘欢眼睛都亮了。后来教他改编歌曲,刘欢没让他玩花哨的技巧,而是带着他一句一句抠歌词里的“故事感”——“你要唱出雪山下的风声,唱出牧民心里的孤独,技巧是辅助,情感才是根。” 扎西平措后来的比赛,不管多火的流行歌,他都能唱出自己民族的味儿,最后夺冠时,刘欢在后台乐得像个孩子,却只说了一句“他值得”。
还有第四季的学员旦增尼玛,同样是少数民族选手,刘欢特意让他在歌曲里加入扎念琴。当年节目里很多人不懂这种乐器,说“影响节奏”,刘欢却坚持:“民族音乐是宝藏,不能丢。” 现在旦增尼玛还在继续做民族音乐,开小型演唱会、发原创专辑,虽然没上过几次热搜,但听过他歌的人都说“一听就是会唱歌的人”。
刘欢的学员,好像都没成“顶流”,甚至连常驻综艺都少。可细想就会发现:他们没人跑调,没人塌房,更没人靠“卖惨”“炒话题”博关注。扎西平措现在还在做音乐教学,旦增尼玛的网易云页面下,粉丝留言全是“你的歌让我想起家乡”。说真的,这样的“不火”,难道不是娱乐圈该有的样子?
杨坤的学员:热搜常客,争议也从不缺席
再说说杨坤,他跟刘欢完全是反着来的。节目里他总“咋咋呼呼”,看到顺眼的选手直接拍桌子“我要你!”,还老爱提“32场演唱会”的梗,被观众笑称“杨氏营销鬼才”。可他带的学员,不管成不成功,总能牢牢抓住眼球。
最早是黄霄云,第四季被杨坤“抢”过来。她唱灯塔高到劈叉,杨坤在台下激动得跳脚,直接喊“华语乐坛的未来!” 结果比赛后,黄霄云没拿到冠军,反而因为“炫技”被骂上热搜——有人说“高音没有感情,就是嗓子好”,杨坤立刻站出来护短:“你们懂什么?这是技术!是她的武器!” 后来黄霄云参加歌手2020,选了天下无双改编,网上吵翻了,有人夸“有突破”,有人说“毁经典”,杨坤还是那句“我学员我了解,她敢唱就比强”。
还有关喆,虽然不算好声音冠军,但杨坤当年在节目里一直挺他。关喆的想你的夜当年火遍大江南北,可后来他参加综艺总被说“油腻”,杨坤又跳出来:“你们听过他写的歌吗?给孙楠写的梦一场,多厉害!” 可关喆的音乐风格,始终没跳出“杨坤式情歌”的影子,有人说“杨坤给他的标签太重了”,杨坤却回怼:“我这是帮他!特色没有,怎么红?”
杨坤的学员,好像总跟“争议”绑在一起。有人红得快,凉得也快;有人没拿过好名次,却总能上热搜。杨鹏说“流量是双刃剑”,可他的学员,好像早习惯了这把剑的锋芒——有人赞“敢闯敢拼”,有人嘲“德不配位”,但至少,没人说他们“没存在感”。
导师带人,带的是“本事”还是“人设”?
现在回头看,刘欢和杨坤的学员,像两种“娱乐圈活法”。刘欢教学生“沉住气”,要“先把歌唱明白,再想红的事”;杨坤护学生“往前冲”,认为“不火就没意义,争议也是热度”。到底哪种对?
其实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刘欢的学员“不火”,是因为他们走的路太“正”——不炒作、不迎合,就专心做音乐,可现在的娱乐圈,“正”恰恰是最容易被淹没的。杨坤的学员“争议多”,是因为他太懂观众想看什么——有话题、有记忆点、能吵起来,可争议多了,观众反而忘了他们到底会唱什么歌。
说到底,导师再厉害,也带不动“不努力”的学员。刘欢的学员能在后台默默练3小时高音,杨坤的学员敢在直播里跟网友硬刚——这些“劲头”本身就是成功的条件。只是娱乐圈的镜子太亮,照出了他们的光,也照出了他们的疤。
突然想起刘欢在节目里说过一句话:“音乐是慢活,火不火是老天爷赏饭吃,但唱得好不好,是自己说了算。” 现在想来,杨坤的学员可能早就听懂了——他们要的“火”,是观众的记住,不是屏幕的划过;而刘欢的学员要的“红”,是心里的踏实,不是热搜的排名。
话说回来,如果你是学员,你选刘欢还是杨坤?这个问题,现在有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