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个80后:“刘欢最早唱的歌是哪首?”十有八九会掰着手指头数弯弯的月亮好汉歌千万次的问,却很少有人能想起,在他红遍全国之前,磁带A面第一首歌的旋律,早已悄悄钻进了无数人的耳朵。
“最早”这个词,对刘欢来说从来不是“出道即巅峰”的起点,而是从学生琴房走到录音棚的十年路。今天我们不聊他后来封神的影视主题曲,就翻翻那些沾着油墨味、带着录音棚电流声的“老底儿”——那些可能连00后都没听过,却藏着华语流行音乐黄金年代最初密码的歌声。
1983年:大学琴房里的“英文歌喉”,比射雕主题曲早了4年
很多人以为刘欢是凭1987年少年天子主题曲凤阳花鼓出道的,其实他的“第一次发声”,比这还早——1983年,他刚从国际关系大学英文系读大二,就被学校文工队的老师拉去参加“北京市高校英语歌曲大赛”。
那会儿的校园音乐圈,根本没流行乐什么事。学生们唱的不是校园的早晨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刘欢却抱着把木吉他,唱了首英文歌Ol' Man River(老人河)。这首创作于1927年的音乐剧经典,硬是被他用浑厚的中音和甩腔技巧,唱出了黄河奔腾的气势。
“我记得他唱完,底下安静了三秒,然后掌声像炸了锅。”刘欢大学时的室友王磊在后来的访谈里回忆,“他那时候胖乎乎的,穿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站在台上握着麦克风的手都在抖,但声音稳得像座山。”这场比赛刘欢拿了冠军,奖品是一盘空白磁带——他用这盘磁带,录下了人生第一首“作品”,虽然只是清唱加吉他伴奏,却成了他们宿舍楼传唱的“热门BGM”。
这盘“原始磁带”早已找不到了,但刘欢后来在采访里提过:“那时候没想着当歌手,就是觉得好听的歌,就该用最对的声音唱出来。”谁能想到,这句随口说的话,成了他音乐生涯的注脚。
1987年:录音棚里的“试探之作”,让谷建芬都觉得“这嗓子不简单”
刘欢真正意义上的“录音室作品”,要追溯到1987年。那一年,他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读大三,偶尔跟着老师去做兼职翻译,误打误撞进了录音棚。
当时作曲家谷建芬正在筹备一张群星专辑,其中有一首窗帘那灯光,需要男声配和声。负责录音的老师突然想起:“国际关系大学有个刘欢,英语好,唱歌也棒。”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刘欢叫到了棚里。
“我进去以为就是唱两句,结果谷老师一听我唱和声,直接问:‘你主声能试试吗?’”刘欢后来在鲁豫有约里笑着说,“当时特别紧张,唱到高音时脸都憋红了,结果谷老师说‘你别用力,气沉丹田’,那一句话让我开了窍。”
这首窗帘那灯光最后没成为主打,但谷建芬记住了这个“会唱歌的翻译”。没多久,她为电视剧便衣警察创作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欢——“那股子质朴又充满劲儿的劲儿,就像里面的警察刘志华,非他不可。”
1987年底,少年壮志不言愁随着电视剧播出火了。刘欢的名字第一次被印在磁带封面上,虽然他当时还是个没毕业的学生,但“那个能唱出‘金色盾牌,热血铸就’的歌手”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声音。可你知道吗?在此之前,他还录过一首“没人知道”的歌——为电视剧雪城演唱的心中的太阳,和少年壮志不言愁几乎是同期录制的,却因为电视剧播出时间稍晚,成了“稍晚的早期作品”。
1988年:磁带A面的“开口跪”,藏着华语流行乐的“本真味”
真正让刘欢在“早期”站稳脚跟的,是1988年那盘刘欢独唱专辑。这算是中国内地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流行音乐专辑”,没有华丽的编曲,没有跟风的电子乐,只有一把钢琴、一个乐队,和他被乐评人称为“自带混响”的嗓子。
专辑第一首歌叫磨刀老头,是作曲家徐沛东为北京街头磨刀匠写的歌。没人想到,刘欢会用那么“家常”的唱腔来演绎——没有炫技的高音,没有刻意的情绪,就像在巷口听磨刀匠一边拉风箱一边哼小调,尾音带着点京韵大鼓的俏皮。
“那会儿流行乐都在模仿港台,要么甜得发腻,要么酷得空洞,刘欢却把歌唱成了‘人’。”音乐人李广平在华语流行音乐四十年里写过,“他唱磨刀老头时,你能闻到早市的萝卜味,听到自行车的铃铛声,这不是技术,这是对生活的共情。”
这盘专辑里还有一首不了情,翻唱自老牌经典,却被刘欢唱出了新意——前奏一起,钢琴声落,他开口唱“忘不了,忘不了”,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沉甸,却又不失年轻人的清澈。很多老歌迷说:“第一次听磨刀老头时,我是跳着按下了暂停键,想‘这人是谁?怎么把歌唱得这么有烟火气?’”
结语:没有“一夜爆红”,只有“十年磨一剑”的底气
现在回头看刘欢的“早期作品”,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从来不是靠“一首歌火遍全国”的天选之子,而是像熬中药一样,在琴房、录音棚、校园舞台里慢慢“熬”出自己的味道。
从1983年大学琴房的英文歌,到1988年磨刀老头的市井烟火,他的歌声里没有急于求成的野心,只有对音乐的赤诚。就像他在一次采访里说的:“我唱每一首歌时,都没想着要‘红’,就想让听到的人觉得‘这歌,唱到我心坎里了’。”
所以,如果再有人问刘欢最早的歌是哪首,或许不必纠结于具体哪一首——他的“第一首歌”,是那盘在宿舍里传唱的空白磁带,是谷建芬在录音棚里的那句“这嗓子不简单”,是磨刀匠拉风箱时的哼鸣,是所有藏在“早期”标签里的、对音乐最纯粹的热爱。
毕竟,真正的好声音,从来不怕被时光打磨——就像他唱过的那句话:“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而他的歌声,早就成了那段岁月里,最值得回响的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