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手中的曼陀林弹出那声清亮颤音,为何总能让人眼眶发热?

推开某间录音室的门,你或许会撞见这样的画面:暖黄的灯光漫过木质地板,刘欢抱着一把体型修长的曼陀林,指尖轻轻拨动,琴弦便像被唤醒的溪流,淌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旋律。很多人知道他是唱好汉歌的"大河之子",是甄嬛传里霸气配乐的"幕后操盘手",却少有人留意——这把来自意大利的古老弹拨乐器,竟成了他音乐世界里一个温柔的"秘密武器"。

刘欢曼陀林

曼陀林是什么?为何会让刘欢"一见倾心"?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曼陀林像个"小众的陌生人"。它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扎根的乐器,琴体呈梨形,琴弦通常是八条(四对),用拨片弹奏时,能发出像银铃碰撞般清亮的声音,又带着细腻的颤音,有人形容它"像吉他,却比吉他更轻盈;像小提琴,又比小提琴更跳脱"。

刘欢曼陀林

可刘欢对它的偏爱,绝非偶然。早在90年代,当他筹备专辑我爱的时,便在弯弯的月亮里藏了一处曼陀林的"彩蛋":"那时候就想,这首歌的江南气息,不能只靠古筝或二胡,得有种更'飘'又更'实'的音色。"他至今记得第一次听到曼陀林独奏时的感觉——那颤音不像小提琴那样绵长,反而像湖面上被风吹皱的涟漪,一圈圈漾开,刚好能托住旋律里那份含蓄的思念。

后来他坦言:"好乐器就像懂你的朋友,你还没开口,它就把心里的话说了。"曼陀林于他,或许就是这样的存在——既能小心翼翼地包裹中国旋律的内敛,又能悄悄透出西方音乐的灵动,像个"翻译官",把两种语言的音韵说得都那么动听。

刘欢曼陀林

从北京故事到甄嬛传,曼陀林成了他的"东方密码"

真正让刘欢与曼陀林"绑定"的,是2008年为电影梅兰芳创作的主题曲远方。当梅兰芳的唱腔与曼陀林的颤音交织,有人听出了"戏魂",也有人听出了"人魂"——刘欢说:"梅先生的戏,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厚重,但曼陀林的轻,反而能把这份'重'托起来,像给绸缎绣了金线,不抢眼,却闪光。"

这种"以轻托重"的巧思,后来成了他的"曼陀林法则"。在北京故事专辑里,他用曼陀林模拟老北京胡同里的鸽哨声,琉璃月的前奏里,曼陀林像月光一样洒在青瓦上,连歌词里的"几度秋凉"都跟着有了摇晃的韵律。有乐评人说:"别人用乐器做装饰,刘欢用乐器做'骨架',曼陀林在他手里,早不是伴奏,是旋律的'魂'。"

就连甄嬛传里那些让人头皮发麻的配乐,也藏着曼陀林的"小心机"。比如菩萨蛮里,曼陀林的低音部与古筝的滚奏缠在一起,把深宫女子的压抑感织成了一张网;而采莲里,它又像采莲女的裙摆,随着水波轻轻晃。作曲家刘壮后来采访中说:"欢哥总说,深宫里的音乐不能太'满',曼陀林的'空',反而能让人的心掉进去。"

为何他能让曼陀林"说中国话"?答案藏在三个细节里

多年来,刘欢从未把曼陀林当"西方乐器"来用,反而像个中国匠人,给它"量体裁衣"。

一是调弦的"土办法"。传统曼陀林是标准调弦,他却常根据旋律需要,把其中两根弦调低半度,"这样一来,颤音就有种江南评弹的'弯儿',像人在叹气,有温度"。

二是拨片的"手感"。别人用尼龙拨片,他却偏爱磨薄的玳瑁拨片,"声音更'钝',少几分金属感,多几分木质味,像老茶壶,润"。

三是"留白"的哲学。他从不让曼陀林从头弹到尾,总在旋律的间隙里留几个空拍,"就像水墨画的'飞白',没弹的地方,比弹出来的更让人琢磨"。

难怪有人说,听刘欢的曼陀林,像看一幅徐徐展开的卷轴——你以为你在听乐器,其实是在听他用琴弦讲故事,讲胡同的烟火,讲江南的雨,讲中国人心里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含蓄与深情。

最后一个问题:当90岁的刘欢仍在弹曼陀林,我们会听见什么?

如今快65岁的刘欢,依然保持着练琴的习惯。有人问他:"弹了这么多年,不觉得腻吗?"他笑着拨动琴弦:"腻?你看这琴弦,每根都有自己的脾气,你弹它的次数越多,它给你的惊喜就越多。"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再听到某段熟悉的旋律,会突然意识到:那些曾让我们鼻酸的音乐背后,不仅藏着刘欢的才华,还藏着一把曼陀林里,关于中国音乐的另一种可能——它不需要多么宏大,却足够温柔;它不追求惊艳,却总能在某个瞬间,轻轻敲在你心里最软的地方。

而那个在舞台上唱好汉歌的豪迈男人,抱着曼陀林时,眼里那份专注与温柔,或许才是我们真正爱他的理由——毕竟,能把自己对音乐的热爱的,把东方的美学藏进琴弦里,还能让它持续"发光"的人,这个世界,又能有几个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