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到底是啥老师?歌坛“活化石”还是音乐界的“扫地僧”?

要是问90后、00后“刘欢是谁”,有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好汉歌那个嗓门特别大的叔叔”;要是问音乐圈的老炮儿,估计能说出半宿——从北京大学的讲台到 Grammy 的颁奖礼,从春晚舞台到综艺里的“毒舌导师”,这位头发日渐稀疏却永远精神矍铄的大爷,到底在咱们的娱乐圈里,扮演了多少个“老师”角色?

刘欢是啥老师

先说讲台上的“刘教授”:北师大的教室里,藏着多少音乐圈的“扫地僧”?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的身份里,最硬核的标签其实是“教师”。1991年,他就成了北京音乐学院的老师,后来转到首都师范大学,现在更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授。你猜他上课啥样?跟舞台上那个高亢激昂的“歌王”完全是两个人。

刘欢是啥老师

有学生回忆,刘欢上课从不穿西装革履,经常趿拉着布鞋,抱着吉他就来一首即兴改编;他讲乐理能从巴赫讲到周杰伦,讲声乐能把美声的共鸣位置和流行唱法的“气声”掰开揉碎了说,最后来句:“唱歌嘛,归根结底就是把心里的话,让人听清楚、听舒服了。”最绝的是,他从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乐谱,总带着去胡同口听老北京叫卖,去胡同口扒拉一段京剧西皮流水——他总说:“音乐的根,得扎在生活里,扎在人的喜怒哀乐里。”

他的学生里,现在能拿出手的不胜枚举:给电影我的姐姐写主题曲的王子,唱体面的于文文,还有不少活跃在音乐制作一线的幕后大佬。可你很少见他主动提“我是某某的恩师”,有次采访被问起,他摆摆手:“学生厉害是学生自己努力,我最多就是给他们指了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路,这不算啥‘教’。”

再说舞台上的“引路人”:综艺里不说漂亮话,却把每个歌手的“骨气”给“支棱”起来

近十年,年轻观众对刘欢的印象,多半来自中国好声音和歌手。他坐在导师席上,很少像其他导师那样“煽情”,不搞“为你转身”的戏码,点评却总是一针见血。

记得有个民谣歌手改编故乡的云,唱得哭唧唧的,台下观众都感动快哭了,刘欢却轻轻摇头:“你的技术很好,音准、节奏都没问题,可我听着像‘模仿’故乡,不像‘思念’故乡——你上次认真闻过雨后泥土的味道,是什么时候?”当时歌手当场愣住,后来在采访里说:“刘欢老师那句话,像一棒子打醒我,原来唱歌不是比谁声音大,是比谁能把心里最真东西掏出来。”

还有一次,一位年轻歌手为了追求“高级感”,把一首传统民歌改得面目全非,刘欢直接打断:“音乐创新不是把老祖宗的东西扔了,是拿着老东西的根,长出新叶子。你现在是把根给刨了,叶子能活吗?”话说得狠,可那位歌手后来真沉下心去学了三年民族音乐,再上台时,既有新意又有底蕴,直接拿了当期冠军。台下的观众骂他“毒舌”,可圈内人都懂:这种不敷衍、不迎合的“较真”,才是对“歌手”这个身份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年轻音乐人最真的“教”。

最后说文化里的“摆渡人”:用一辈子唱明白一件事——音乐得“有魂”

刘欢的歌,很多人从小听到大:少年壮志不言愁里的热血,弯弯的月亮里的乡愁,从头再来里的韧劲,千万次的问里的执着。这些歌能火几十年,不是旋律多抓耳,而是里面藏着一代人的“魂”。

他年轻时唱弯弯的月亮,有人说“太土”,可他坚持用最朴实的唱法,唱出了老北京胡同里“夜色之下的思念”;后来唱好汉歌,别人让他“加点流行元素”,他却非要把河南梆子的“拐调”融进去,唱得黄河水都要跟着翻浪花——他总说:“音乐这东西,魂比技重要。没魂的技术,再花哨也是把戏;有魂的朴素,才能传得久。”

这些年,他推掉了无数商演,却接了不少“没钱赚”的文化项目:给纪录片故宫写主题曲,泡在档案馆里查资料,唱出了六百年的历史厚重;去联合国表演,唱的是茉莉花,却用意大利美声的唱法,把中国民歌的美唱给了全世界听。他说:“音乐老师嘛,不光教人怎么唱,更得告诉人,为什么唱——咱唱的是中国的歌,得让这歌里有中国人的味儿。”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刘欢到底是啥老师?是北师大课堂上教学生“扎根生活”的刘教授,是综艺台上“刀刀见骨”却又“句句在理”的刘导师,更是用一辈子把中国音乐的魂“唱”进人心里的刘歌者。

他哪需要什么“名师”的头衔?那些听过他课的学生、被他点醒的歌手、被他歌声打动过的普通人,早就在心里给他写了评语:这位“老师”,教的是唱歌,传的是道,守的是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