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竟是北京国管那届学生?那些年他在校园里藏了多少“宝藏记忆”?

提起刘欢,你脑子里跳出的可能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千万次的问里荡气回肠的深情,或者是中国好声音里戴着一顶棒球帽、眼神温柔又犀利的导师。但你知道吗?这位用歌声陪伴了几代人长大的乐坛常青树,学生时代的履历,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有料”——他竟然是“北京国管”那届的学生?

刘欢是北京国管那届学生

“北京国管”这四个字,听起来带着点神秘。它不是现在的热门综艺,也不是什么流量IP,而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干部管理学院的简称。放在今天,大概相当于“顶级党校”或者“高级干部培训基地”的存在。可这样一个听起来“严肃正经”的地方,怎么会走出刘欢这样的音乐才子?他当年为什么要去那里?校园里的刘欢,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过偷偷躲在被窝里练歌的夜晚?

先说个你可能不知道的细节:刘欢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当时叫“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那年,是1981年。那会儿的北漂学子,不像现在有那么多机会展示自己,想搞音乐,几乎全靠学校的那一方舞台。但刘欢显然不满足于“按部就班”。他不仅专业成绩顶尖,还偷偷捣鼓起了“副业”——给电影配乐,写广告歌,甚至组了个小乐队,在校外的酒馆里演出。那时候的他,大概已经有了“用自己的歌声打动更多人”的念头。

刘欢是北京国管那届学生

那后来怎么又去了“北京国管”呢?这就要说到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了。刘欢毕业那年,分配制度还很严格,优秀毕业生大多要进入国家文艺团体,比如中央乐团、总政歌舞团。但刘欢的个性里,藏着点“不安分”。他不想只做个站在舞台上唱歌的“歌手”,他想更靠近音乐本身——作曲、编曲、研究音乐背后的文化。所以,在分配到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没错,这里稍微澄清下,“北京国管”后来并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英语后,他其实偷偷“曲线救国”:一边当老师,一边利用学校的资源,疯狂吸收音乐知识。他教学生唱英文歌,自己却在琴房里琢磨古典乐的和声;他给学生讲西方文化,背地里却翻遍了图书馆里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书。用他后来在采访里的话说:“那时候觉得,唱歌是‘术’,而想真正把音乐‘玩明白’,得先懂‘道’——懂文化,懂人性,懂社会。”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一个教英语的老师,怎么就成了“国民歌手”?

答案就藏在他的“学生缘”里。刘欢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当老师时,特别受学生欢迎。他不只教课本,会带着学生在操场上弹吉他唱校园民谣,会为了帮学生排练节目,熬夜改乐谱,甚至自掏腰包请乐队伴奏。有个老校友后来回忆:“刘欢老师上课,从不用PPT,就靠一张嘴,能从莎士比亚讲到唐诗宋词,从黑人蓝调讲到陕北信天游,最后总能绕回到‘音乐的本质是表达’。那时候我们觉得,他哪里像个老师,分明是个‘行走的音乐百科全书’。”

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劲儿,让刘欢的歌慢慢“飞出了校园”。1987年,电视剧便衣警察找他写主题歌,他想都没想就接了——那时候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趴在学校宿舍的小桌子上写少年壮志不言愁,为了找到那种“警察的质朴和热血”,他甚至跟着学生去派出所实习,听民警讲办案故事。后来歌火了,他也没“飘”,照样回学校给学生上课,照样在食堂排队打饭,照样会在周末的傍晚,坐在操场的看台上,看着学生打球,自己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

如今再回头看,“北京国管”那段经历,对刘欢来说,哪里是“弯路”?分明是他音乐人生的“淬炼场”。在这里,他没把自己锁在“象牙塔”里,反而学会了用更广阔的视角看音乐:教英语让他学会了如何用旋律讲述跨文化的故事,跟学生相处让他懂得了“真诚”比技巧更有力量,即便是“被迫”当老师,他也能把讲台变成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所以下次再听刘欢的歌,不妨想想:那个唱好汉歌时像个莽汉的歌手,当年可能也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室里,笑着对学生说“音乐不需要那么多规矩”;那个在歌手舞台上改编弯弯的月亮时眼含泪水的音乐人,可能也曾在某个深夜,在学校琴房里,为了一句和声反复琢磨。

原来,每个“国民歌手”的身后,都藏着一个“未完成的普通人”。刘欢的学生时代没有那么多光环,却有着最纯粹的热爱和最踏实的积累。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听他的歌,依然会觉得“有温度、有故事”——因为他的歌声里,始终带着当年那个在北京国管的校园里,一边教书、一边唱歌、一边做梦的年轻人的影子。

你说,这样的刘欢,是不是比“歌神”的称号,更让人觉得亲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