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都说娱乐圈顶流如流水,一轮又一轮新人换旧人,可为何“刘欢是刘欢”这句话,一说出来就让人瞬间懂了?是那副“谢顶微胖”的标志性长相?还是好汉歌里一声“大河向东流”的豪迈?但仔细想想,好像又不止这些——毕竟娱乐圈里会唱歌的不止他,长得敦厚的也大有人在,可偏偏“刘欢”这两个字,成了某种不可复制的符号。

第一个让人忍不住想问:现在的娱乐圈,谁还能像他一样,光凭“嗓子”和“态度”就能立住一个“不塌的”人设?

现在的明星,好像什么都得会:得会唱、会跳、会rap,还得会综艺、会带货、会炒CP。人设崩塌像家常便饭,今天“学霸人设”被扒,明天“敬业标签”翻车,观众的眼睛早就被喂得精明,稍微有点“不对劲”,就立刻被贴上“装”“假”的标签。但刘欢呢?他好像从来没刻意“立过”什么人设,可说起他,所有人都会心头一叹:“那是真有本事啊。”

你想想,80年代末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热血与迷茫,歌声里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连老人听了都会跟着哼几句;后来好汉歌,他用近乎吼出来的方式,把108位好汉的江湖气唱进了每个人的DNA里,多少年过去,一到KTV有人点这首歌,气氛瞬间就能点燃;再后来他当导师,从不吝啬对后辈的夸奖,但也从不藏着掖着对专业的挑剔——曾有人说他“毒舌”,可细看那些点评,哪一句不是从音乐本身出发?“音准要卡在拍子上”“情感要落到细节里”,这些话现在听来,少了几分综艺效果,却多了几分“匠人”的实在。

刘欢是刘欢

现在的娱乐圈缺这样的“实在”吗?不缺。缺的是把“本事”当底气的人。你看他,谢顶就谢顶,从来不用假发遮掩;体重一路涨,也从不刻意减肥迎合镜头。有次访谈,主持人问他“不介意形象吗”,他哈哈一笑:“我唱歌又不是靠脸,观众听的是我的嗓子,又不是我的头发。”这话现在听着多新鲜?现在的明星哪个不是团队精心打造,生怕“外貌”有半点瑕疵,可刘欢偏不——他好像在说:你们该关注我的音乐,而不是我的头发。

第二个忍不住琢磨:当“流量”成了娱乐圈的硬通货,刘欢凭什么能守住“二十年前”的观众,还能吸引“二十年后的”新粉?

娱乐圈的更新速度快得吓人,一个顶流可能就火两三年,下一波年轻人又有新的偶像。但刘欢不一样,80后喜欢他,是因为他唱过他们的青春;00后认识他,可能是因为歌手里那个稳如泰山的“刘欢大叔”;甚至10后,都可能听过好汉歌在短视频里被翻唱。他是怎么做到跨圈层、跨年龄层“通杀”的?

答案或许藏在他的“音乐观”里。他曾说:“音乐不是用来取悦谁的,是用来传递情感的。”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现在的流行歌,恨不得每首都塞上“洗脑的hook”“抓耳的旋律”,恨不得让听众“听一遍就上头”,可听多了,却总觉得“好像都一样”。但刘欢的歌不一样,千万次的问里有北京人在纽约的无奈与挣扎,弯弯的月亮里有对故乡的温柔思念,从头再来里有下岗潮时的坚韧与希望——他的歌声里,永远有“故事”,有“时代”的印记,而不是空泛的“情啊爱啊”。

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吃老本”。你以为他只会唱那些经典老歌?他跑去研究音乐剧,和国外交响乐团合作,甚至把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美声唱法融到一起,试了无数种可能。有次年轻歌手问他:“老师,您现在唱这些老歌,会觉得out吗?”他摇摇头:“好的音乐永远不会过时,我只是在用我的方式,让它们被现在的年轻人听见。”你看,他从不固步自封,也从不迎合潮流,而是在“传统”与“创新”里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不是追逐潮流,而是创造价值。

最后一个问题:当娱乐圈越来越“浮躁”,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一个“刘欢”?

现在的娱乐圈,好像越来越急了:新人刚出道就急着“上综艺”“捞金”,作品还没捂热就想着“跨界发展”,演员不好好演戏,歌手不好好唱歌,大家都想着怎么“快速成名”。可刘欢呢?他从上世纪80年代出道,唱了四十多年歌,作品没堆成山,但每一个都经得起推敲;当过导师,却从不在镜头前“抢风头”;参加过不少节目,但每次都是为了“音乐”本身。

有次他在后台化妆,一个年轻歌手跑过去请教:“老师,我现在有点迷茫,不知道是该先流量还是先作品。”他拿着化妆刷,慢悠悠地说:“你把作品做好了,流量自然会来;你要是光想着流量,作品砸了,流量也就跑了。”这话朴素得像大白话,可多少明星就是在“流量”和“作品”之间选错了路?

刘欢的“不可复制”,或许就在于他从不“弯道超车”。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写歌、唱歌、教学生,从没想过怎么“走捷径”。有人说他“太较真”,一首歌能琢磨几个月;有人说他“太清高”,不爱参加商业活动。但正是这份“较真”和“清高”,让他在浮华的娱乐圈里,活成了一股“清流”——他告诉你:真正的本事,是时间磨出来的;真正的尊重,是作品挣来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刘欢是刘欢”,到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是那个能让你“闭着眼听歌”的歌手,是那个敢在“流量至上”时说“作品第一”的导师,是那个不管外面怎么变,依旧把音乐当“命”的音乐人。在这个速食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样一个“刘欢”了——他像一面镜子,照出娱乐圈的浮躁,也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实”和“专业”的渴望。

毕竟,不是谁都能叫“刘欢”——因为,他是刘欢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