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欢,脑子里冒出的第一句词大概是“大河向东流啊”,是“天地之间有杆秤”,是好汉歌里那股子荡气回肠的江湖气。这位唱红了无数经典的音乐人,在聚光灯下似乎永远戴着“音乐大师”“实力唱将”的光环——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个从未刻意提起,却贯穿始终的身份:共产党员。
他从不说“我是党员”,但每首歌都在“讲信仰”
娱乐圈里,艺人贴标签是常态:流量小生、实力派、综艺咖……可刘欢好像从没主动给自己的身份“加戏”。你翻遍他的采访,很少听到他说“作为党员我应该如何”,反而总在聊音乐、聊生活、聊对艺术的较真。但细究起来,他做的事、写的歌,却处处藏着共产党人最朴素的“初心”。
还记得2019年歌手总决赛吗?当其他选手在炫技巧、拼高音时,刘欢一首从头再来唱哭了全场。没有华丽的编曲,只有沙哑的嗓音里裹着的韧劲——那首歌里,有下岗工人再创业的故事,有普通人在困境里咬牙坚持的样貌,更藏着“相信党、相信国家”的朴素信念。后来他说:“音乐不是飘在天上的云,是踩在地上的土,得让老百姓听进心里。”
这话听着“土”,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透着“底色”。他翻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没拿腔拿调地煽情,而是用醇厚的男低音把“祖国”两个字唱成了“家”的温度;他创作的弯弯的月亮,虽然是江南小调,却藏着对土地最深的眷恋——这些歌里,没有口号,却比口号更有力地传递着“家国情怀”。这何尝不是党员文艺工作者该有的样子?不标榜、不显摆,用作品说话,让信仰“润物细无声”。
他把“清贫”当体面,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
娱乐圈名利场大,多少人在里面被裹着往前冲,豪车、豪宅、代言……刘欢却像个“异类”。2013年,他体检发现心脏血管严重堵塞,需要立刻手术。医生建议他“不能再熬夜、不能再劳累”,结果呢?手术刚做完没多久,他接了中国好声音的导师邀请,理由很简单:“能帮年轻人一把,不算亏。”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抠门”。有次采访,记者问他赚了钱怎么花,他哈哈一笑:“都还回去了!”原来,他早年靠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走红,赚了不少钱,却一直没买房,直到孩子上学才不得不买,而且是普通的学区房;他给音乐学院捐款,用的是自己演出的酬劳,连个纪念牌都没让挂;连演唱会服,都是穿了十几年的旧西装,妻子调侃他“比老农民还朴素”。
这种“清贫”,在娱乐圈里简直“格格不入”。可他却不以为意:“钱这东西,够花就行。比起当‘富豪’,我更想当‘富’——心里有东西,比啥都强。”你细品,这话里哪像个明星?活脱脱是个“老党员”:不慕虚荣、不图名利,心里装着的是艺术,是后辈,是“为人民服务”那股子最实在的劲儿。
他教学生“先做人,再唱歌”,是真正的“德艺双馨”
去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晒出一组照片:刘欢蹲在琴房地上,给学生改谱子,头发花白,眼神却亮得像年轻人。配文是“刘老师蹲了半小时,就为了改三个音符”。照片底下,有人评论:“这才叫大师!”
刘欢带学生,最常说一句话:“唱歌先学做人,心术不正的人,唱再好的歌也是噪音。”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2018年,他发现有学生为了比赛作弊,直接在课堂上发脾气:“你们对得起音乐的良心吗?对得起党的培养吗?”说完,转身走出了教室,留下全班面面相觑。
还有一次,一个年轻歌手问他:“刘老师,怎么才能红?”他没说“炒作”“营销”,而是递给他一本中国共产党史:“读读这个,红不红不重要,你得知道为啥要唱歌。”后来那个歌手说:“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刘老师不是教我怎么‘走捷径’,是教我怎么‘走正道’。”
娱乐圈里,“德艺双馨”四个字常被挂在嘴边,可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刘欢算一个——他用行动告诉年轻人:艺术不是取悦人的工具,是传递真善美的桥梁;艺人的责任不是“出名”,是“成人”。这难道不是党员该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是最珍贵的“娱乐圈清流”?
结语:比“标签”更重要的,是“怎么做”
现在回头想,刘欢为什么从不公开“标榜”党员身份?或许在他心里,“党员”不是用来博眼球的标签,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行事准则”——就像他唱的歌,不靠技巧,靠真情;就像他做人,不靠包装,靠本分。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刘欢像个“慢郎中”——不追热点、不炒绯闻,就安安静静地唱歌、踏踏实实地做事。可恰恰是这份“慢”,让他成了娱乐圈里最“真”的人:真到把信仰唱进歌里,真到把清贫当成体面,真到把“传道授业”当成责任。
说到底,真正的共产党员,从来不需要挂在嘴上。就像刘欢,他用30年的音乐人生告诉我们:所谓的“初心”,不过是“心里装着别人,脚下踩着土地”;所谓的“信仰”,不过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所以,下次再听好汉歌时,不妨多想一层:这荡气回肠的旋律里,除了江湖豪情,是不是还藏着一个共产党员,对土地、对人民、对艺术最深沉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