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三年磨一剑的新九拍,藏着多少年轻人没听懂的东方密码?

说起来,现在的歌坛越来越像个流水线——今天网红神曲,明天短视频爆款,耳朵都快被磨出茧子的时候,刘欢突然甩出一首新九拍。

你没听错,就是那个唱好汉歌能吼出江湖豪情,唱弯弯的月亮能把月光揉进你心里的刘欢。沉寂三年,这位“音乐教父”没在综艺里刷屏,没发口水歌赚快钱,偏要憋着一股劲儿,整了首“听不懂”的歌。

歌名叫新九拍。

刘欢新九拍歌曲

“九拍”?这仨字儿搁这儿,估计90%的年轻人得愣一下——是啥?新歌的节拍?还是新的音乐流派?

要我说,这标题里藏着的,是刘欢憋了半辈子的“野心”。

先搞懂:“九拍”到底是个啥?

要说这“九拍”,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名字。

老点儿的乐迷可能知道,在中国传统音乐里,“九拍”是个有讲究的词。最早见于明代魏氏乐谱,指的是一种节奏型——不是“咚嗒咚嗒”的机械节拍,而是像心跳一样有呼吸、有起伏的“弹性节奏”。你听戏曲里老生的慢板,古琴曲流水的泛音,那里面藏的,就是“九拍”的魂儿:一顿一挫,一张一弛,像春雨落在青砖上,不疾不徐,却能砸进心里。

但时代变了。现在的年轻人听惯了电子舞曲的强鼓点,嘻哈的切分节拍,谁还Care那“老掉牙”的九拍?

刘欢偏要Care。

他不仅懂九拍,还敢把它从“博物馆”里拽出来,裹上现代音乐的糖衣。你听新九拍开头:不是钢琴,不是吉他,是一声低沉的古琴泛音,像从山涧里飘出来的雾;紧接着,电子合成器的铺底像潮水般涌上来,却在副歌突然收住——只留刘欢那嗓子,带着岁月磨出来的沙哑,一句“明月照大江”,把九拍里的“顿”和“挫”唱得像黑夜里划亮的火柴,一下子把人的魂儿勾住。

这哪里是新歌?分明是把老祖宗的“呼吸”,接进了现代音乐的“血管”。

刘欢为什么非要“折腾”这个?

有人问:刘欢现在什么地位?歌迷捧着,业内敬着,随便唱首老歌就能圈钱,何必费劲搞这种“实验性”的作品?

要我说,这事儿从刘欢年轻时就埋下了根。

早年间他去国外学音乐,导师指着他说:“你有个最大的优势——你是中国人,你的血液里流着东方的节奏。”可那时国内音乐圈,谁还没个“国际化”的心?写歌要学欧美,编曲要搞合成器,好像把“中国味儿”藏起来,才是“高级”。

刘欢偏不。

他唱千万次的问,用的是气声,是戏曲里的“拖腔”;他帮那英编征服,把京剧的“散板”节奏揉进副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比欧美式的嘶吼有劲儿多了。后来他当中国好声音导师,别的学员唱英文歌,他总说:“你能不能试试用中文的咬字去感受节奏?”

这些年,他推经典咏流传,把诗经里的诗谱成曲;他带着民族乐团去国外演出,非要让老外听明白:咱中国音乐,不是“古董”,是活的。

所以新九拍哪是什么“突发奇想”?这是刘欢半辈子在跟“传统与现代”较劲的答案——他不是要把老东西封存,是要让它“活”在当下,让年轻人一听:“哎?这东西咋这么带感?”

年轻人,到底在“听”什么?

说实话,刚听新九拍的时候,我也懵——前奏古琴,中间电子,副歌突然来段戏腔,这啥搭配?

可多听两遍,就上瘾了。

你发现没,这首歌里没有“爱情”,没有“失恋”,没有“我要飞得更高”的空洞口号。它就写月光:“明月照大江,浪花逐流光”;写时间:“青丝染白霜,故事被风藏”;写人生:“走走停停是远方,寻寻觅觅是故乡”。

这些词儿,老祖宗几百年前就说过,可刘欢用九拍的节奏一唱,味道就变了。那节奏不是“打拍子”,是跟着情绪走的——唱到“浪花逐流光”,节奏突然快起来,像江水打着漩涡;唱到“青丝染白霜”,又慢下来,像老奶奶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现在的年轻人,活得急啊。上班赶地铁,刷短视频1倍速嫌慢,谈恋爱都要“快速确定关系”。谁还有耐心听一首“慢慢来”的歌?

可就在某个加班的深夜,你戴着耳机突然听到新九拍那句“走走停停是远方”,鼻子突然一酸——好像被什么东西戳中了。那戳中你的,不是旋律,是藏在节奏里的“中国式从容”:人生不非得一路狂奔,停下来看看月亮,听听风的,也挺对。

你看,B站上有人剪了视频,配文“第一次觉得传统音乐不无聊”;评论区里,00后留言:“我妈在旁边跟着哼,说她小时候听戏就有这调调”;还有人说:“单曲循环三天,现在写论文都开着它,心不慌了。”

这就是新九拍的魔力——它不“讨好”年轻人,却让年轻人自己“走进来”。因为它唱的不是“古老”,是“永远”;不是“说教”,是“共鸣”。

最后:刘欢在“破”什么局?

说到底,刘欢的新九拍,破的是当下的“歌坛局”。

现在多少歌,旋律换汤不换药,歌词套模板,火了就复制,本质是“工业化商品”。而刘欢,偏要像个“匠人”,花三年时间磨一首歌——不是为了火,是为了证明:音乐可以有根,可以有魂,可以让百年前的人和百年后的人,听着同一首歌,想起同一个月亮。

你问他值不值?

可能不值。毕竟这歌没上热搜,没进短视频热门,连KTV点歌台都难觅踪迹。

可转念一想,当那些网红神曲成了“过气背景音”时,新九拍还会在某个深夜,某个人的耳机里,轻轻响着。

就像老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不豪华,不新潮,可走进去,能闻到岁月的香,能找到回家的路。

你说,这算不算一种“成功”?

而那句藏在歌里的“东方密码”,或许早就不是什么高深的音乐术语——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是“走慢一点也没关系”的从容,是“月亮还是那轮月亮”的永恒。

只是刘欢,帮我们把密码“翻译”了出来。

你说,他是不是挺“坏”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