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谁说乐坛再也出不了第二个刘欢?这批95后音乐人,正在用“笨办法”复刻他的传奇

你还记得吗?第一次听刘欢唱歌是什么时候?

是北京欢迎你里那句“我家大门常打开”,还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又或者是弯弯的月亮里,那声能把人拽进旧时光的叹息?

说真的,现在的乐坛不缺流量,不缺网红,甚至不缺“一首爆红”的新人。但你有没有发现,像刘欢那样“听一次就忘不掉”、“十年后还在唱”的歌手,好像越来越少了?

刘欢新一代刘欢

那问题来了:刘欢之后,乐坛真的再无“下一个刘欢”了吗?

刘欢的“不可复制”,到底值多少“硬货”?

咱们得先弄明白,刘欢为啥能成为“刘欢”——不是因为他唱功第一,也不是因为他最红,而是他扛起了“音乐人”三个字的分量。

上世纪80年代,别人流行唱港台情歌,他偏要琢磨少年壮志不言愁里的家国情怀;别人追求“速食爆款”,他能花三年打磨一张蒙古人,把民族唱法和流行音乐拧成一股绳;当综艺选秀开始拼“高音炫技”,他坐在好声音导师椅上,说的最多却是“音乐要讲故事”“你得懂这词背后的情”。

更狠的是“业务之外”:他为非洲的吼声学斯瓦希里语,为霸王别姬配唱时跑去京剧班学唱腔,甚至为了保护嗓子,几十年不碰烟酒,连奶茶都只喝无糖的。你说现在哪个年轻歌手,敢这么“较真”?

所以啊,“刘欢的接班人”根本不是“唱得像”就行——你得有能熬十年的作品,有敢碰硬骨头的创作,还得把“音乐”当成“一辈子的事”,而不是“走红毯的跳板”。

“新一代刘欢”在哪儿?这些年轻人正在“笨”着来

可别急着说“现在没人吃这套”。你仔细看看,乐坛其实藏着一批“刘欢式”的“笨”青年——他们不抢流量,不炒绯闻,就闷头写歌、磨唱功,活得像90年代的“音乐匠人”。

比如毛不易。很多人说他“唱功普通”,可你细听消愁里那句“一杯敬朝阳,一杯月光”,那股子从生活里熬出来的烟火气,不就是刘欢总说的“音乐的根”吗?他从不标榜“创作天才”,就说自己是个“爱写歌的护士”,三年磨两张专辑,连歌迷都调侃:“毛老师的新歌,得像老白干,越品越有后劲。”

再比如黄霄雲。技术党骂她“炫技”,路人嫌她“高音太冲”,可你听听星辰大海里那句“我向星辰出发”,那个声音里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像极了刘欢年轻时“要唱就唱别人没唱过”的倔。她直播时说过:“刘欢老师说过,技术是骨架,情感是灵魂,缺一不可。”所以她练声到凌晨,就为在歌手舞台上,让每句高音都“有情绪”。

最绝的是00后杨和苏。别人家rapper爱炫富、diss,他却偏要在小丑女里唱“你不必完美,你就是你”;在加冕里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歌词里那股子对生活的观察,对信念的执着,不正是刘欢从头再来里“心若在梦就在”的翻版?他在采访里说:“我听刘欢的歌,觉得他唱的不是声音,是‘人’——真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

流量时代,“刘欢精神”为什么反而更珍贵?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都2024年了,谁还听你磨十年?一首15秒的短视频神曲不香吗?”

可你想过没?当年刘欢刚出道时,也有人骂他“歌太文艺”、“不听劝”。可几十年过去,弯弯的月亮还在广场上飘,千万次的问依然能让人红了眼眶。为什么?

因为“刘欢精神”从来不是“复古”,而是“回到本质”——音乐是用来打动人的,不是用来博眼球的。就像现在年轻人一边刷着短视频,一边偷偷收藏黄霄雲的星辰大海;听着口水歌,却会在深夜循环毛不易的呓语”。他们心里清楚:能陪自己走过漫长岁月的,从来不是“快消品”,而是“有温度的好歌”。

所以啊,“新一代刘欢”或许不叫“刘欢”,也不一定复制他的路。但只要还有年轻人肯像他那样“较真”,像他那样把音乐当“命”,像他那样相信“好歌永远有人听”,那刘欢的传奇,就永远不会落幕。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现在的音乐人里,谁最像“刘欢接班人”?或者说,在你心里,“刘欢精神”到底是什么?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找找答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