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歌坛常青树”刘欢放下话筒,在教室里到底在教什么?

提起刘欢,大众最先想到的或许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低沉细腻的吟唱,或是好声音舞台上戴着帽子、评价犀利却温柔的音乐导师。但鲜少有人知道,当聚光灯熄灭,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坚守讲台近20年。他的“刘欢教室”没有热搜效应,没有流量追捧,却藏着娱乐圈最稀缺的东西:对艺术最本真的敬畏,对教学最赤诚的坚守。

01 教室里的“反常规”:不教“成名技巧”,只讲“音乐逻辑”

很多人好奇,刘欢这样的乐坛“大腕”教课,会不会把课堂变成“明星分享会”?走进他的教室,你会发现颠覆认知的一幕:没有炫技式的演唱示范,没有“如何快速走红”的速成课,甚至很少提及他自己那些传唱度极高的作品。

刘欢教室

“音乐不是杂技,没必要总想着翻跟头。”刘欢曾在采访中笑着说。在他的课堂上,更多时间是带着学生“啃乐理”——从巴赫的赋格到爵士的和声,从中国的五声音阶到西方的复调对位,他要求学生像解剖麻雀一样拆解经典作品。“为什么黄河大合唱能成为不朽?因为它不只是旋律好听,更有内在的张力结构。”有学生回忆,他会花一整节课分析命运交响曲开头那个“敲门动机”,从动机的重复、变形、倒影,讲到贝多芬如何在限制中创造无限。

这种对“底层逻辑”的偏执,有时会让追求“捷径”的学生不解。有个流行唱专业的研究生曾问:“老师,现在短视频里那些‘30秒抓耳神曲’,好像不用多复杂也能火,我们有必要这么较真吗?”刘欢没直接回答,反而让她弹了一首自己写的流行歌,然后逐句拆解:“你看这句副歌,和弦走向和主歌完全一样,只是音高高了——听起来热闹,其实没有推动情绪。真正的‘抓耳’是让听众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背后得有扎实的乐理支撑。”

02 “网红教授”的“笨功夫”:把冷门知识讲成“生活故事”

刘欢的课堂从不枯燥。他能从红楼梦里的“葬花吟”谈到古典诗词的韵律,从陕北民歌赶牲灵分析地域文化对音乐的影响,甚至用家常比喻解释复杂的音乐概念:“和弦就像做菜的调料,主歌是‘炒青菜’,和弦简单突出食材;副歌是‘红烧肉’,得用七和弦、九和弦增加层次,但不能加多,否则就齁了。”

这种“跨界”的底气,源于他几十年的知识积累。他不仅精通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甚至爵士乐都有深入研究。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留白”,他会播放古琴曲流水,问大家:“为什么这里停了三秒?就像两个人对话,你说一句,对方得想想再接,反而更有味道。”有学生说:“听刘欢上课,不像学音乐,像听故事,但听完故事,音乐的门就悄悄开了一道缝。”

更难得的是他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曾有位擅长民族唱法的学生,总觉得自己“不够流行”,在课堂上畏手畏脚。刘欢专门找她聊天:“你知道吗?宋祖英唱辣妹子的时候,那种湖南方言的咬字,就是她的‘流行密码’。你的声音里有西北民歌的苍劲,这是别人模仿不了的,别丢了‘根’。”后来,这位学生结合传统和现代元素创作的作品,在校际比赛中拿了大奖。

03 聚光灯外:比“导师”身份更珍贵的“师者之心”

作为好声音等音乐综艺的导师,刘欢以“敢说真话”圈粉——他不会为了“人情”而点赞,会直接指出选手的“炫技大于情感”;但他从不用“淘汰”打压学生,而是说“你的音域很宽,但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种“严格中的温柔”,在他课堂上更明显。有个男生因为考试发挥失常,在教室外哭,刘欢看到后没说“没关系”,而是递给他一杯热水:“你昨天练琴时,那段旋律的情感是对的,但手指紧张了。音乐是心的表达,不是手指的 gymnastics(体操),下次放松点,我等你。”

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刘欢的“教室”像一座孤岛。不炒作、不接代言、很少参加综艺,每年除了录制少量歌曲,大部分时间都在备课、上课、带学生。他说:“我当年要是遇到这样的老师,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现在我能做的,就是把‘接力棒’好好传下去。”

写在最后:在浮躁的时代,为什么我们需要“刘欢教室”?

当娱乐圈充斥着“速成班”“流量课”,当“一夜成名”的故事被反复讲述,刘欢的教室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从来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积累;真正的传承,需要有人甘坐冷板凳,把“根”扎得深。

这里没有捷径,只有“把乐理题啃透”的较真;没有套路,只有“先懂音乐,再谈风格”的清醒;没有功利,只有“我等你找到自己声音”的耐心。或许,这就是“刘欢教室”最珍贵的地方——它教的不只是唱歌,更是对艺术的敬畏,对初心的守护,以及在喧嚣时代里,那份对“慢功夫”的偏执。

毕竟,能穿越时间的旋律,从来都不是“速食品”,而是用心熬出来的“老汤”。而这,大概就是刘欢想告诉每个追梦者的:别急着追光,先让自己成为能发光的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