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打篮球竟被“围观”?细数那些年你没见过的“运动版”刘欢!

提起刘欢,大多数人脑海里蹦出的画面或许是好汉歌里扯着嗓子唱“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歌手,或是我是歌手里戴副黑框眼镜、一开口就技惊四座的“音乐教父”。可最近网上突然流传出几张他在篮球场上的照片——T恤被汗水浸透,手里攥着篮球,脸上带着孩子气的笑,连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上。这反差感直接把大家整不会了:“刘欢老师还打球?这球技……到底是‘专业级’还是‘娱乐局’啊?”

刘欢打球

说起来,刘欢和“运动”的缘分,比很多同龄人都早。1953年出生在北京的他,赶上了物质匮乏但精神充实的年代,小时候没那么多电子玩具,滚铁环、打篮球、爬房梁是标配。有次他在采访里提过:“小时候我们院儿有个水泥篮球架,冬天手脚冻得通红还天天往那儿跑,输了的队要绕着球场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那叫一个较真儿。”这大概是他对“运动精神”最早的启蒙——胜负重要,但一起流汗的快乐更重要。

后来成了音乐圈的大佬,刘欢的生活被录音棚、演唱会、节目录制填满,体型也逐渐“圆润”起来,很多人就默认他是个“静得下心坐不住不了动”的音乐人。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老爷子骨子里藏着股“动静皆宜”的劲儿。有次演员陈小春在综艺里爆料:“欢哥不像我们艺人那么端着,收工了他拉着我去打羽毛球,杀球那叫一个狠,我跟他说‘欢哥您悠着点儿,万一嗓子怎么办’,他喘着气说‘没事!出汗才舒服’!”

刘欢打球

真正让“刘欢打球”破圈的,是去年某次朋友聚会上的随手拍。照片里的他穿着灰扑扑的运动服,在小区的露天篮球场上和一群大爷PK三对三,虽然跑起来有点“肉”,但转身、传球有板有眼,投进一个三分球后还和队友撞了下胸,笑得眼角皱起纹,完全没了舞台上的“巨星架势”。配文是队友写的:“刘老师今天‘砍’了15分,还说‘比唱弯弯的月亮还费劲儿’,说要减肥,下次来当‘第六人’!”

这下评论区炸了锅:“原来刘欢老师也懂‘砍分’?”“这运球比我这个运动废柴灵活多了!”“下次去北京小区蹲人,求组队啊!”更多人纳闷:“他这体型,打篮球能不累吗?是不是技术超好,所以坚持下来?”后来有知情人透露,刘欢每周会固定去三次健身房,周末只要不工作,肯定去附近的篮球场“报到”,不图打得多专业,就为“活动活动筋骨,跟年轻人凑个热闹”。

有人翻出他早年的采访,才发现他对“运动”的理解早就超越了“锻炼身体”的层面。他说:“音乐是心里的节奏,运动是身体里的节奏,缺了哪个都不行。你状态不好了,到球场跑几圈,出一身汗,脑子都清楚了,写歌反而有新想法。”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咱们总觉得搞艺术的就该“文绉绉”,可刘欢偏要用行动告诉你:真正的热爱,从来不分“动静”。台上的他可以是“殿堂级歌手”,台下的他可以是为一个篮球和“球友”争得面红耳赤的大爷;左手拿着麦克风教出“好声音”冠军,右手拍着篮球鼓励年轻人“别怕输,再来一个”。

话说回来,网上总有人调侃“刘欢老师打球像‘移动的山’”,他却从不介意,反而自嘲:“我这体型打篮球优势明显啊——防守面积大,抢篮板容易,就是跑慢了点。”这份通透和乐观,比他的球技更让人佩服。现在再看那些篮球场上的照片,哪是什么“反差萌”,分明是一个热爱生活、永远保持热爱的“老顽童”在告诉我们:别被“人设”框住,想打球就去,想唱歌就唱,活得自在比什么都强。

所以啊,刘欢打球打得好不好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侧面:那些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人,也会在小球场里为一个小进球欢呼雀跃,也会像个普通大爷一样,流着汗聊着球,享受生活里最普通的快乐。这样的刘欢,是不是比“歌王”的形象更让人觉得亲切?下次再有人说“搞艺术的都文弱”,不妨把他的篮球照片甩过去,告诉他:你看,刘欢老师第一个不服!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