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抽烟不?那些年我们以为他“抽出来的烟嗓”,其实是岁月喂给他的真本事?

提起刘欢,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千万次的问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的深情,还是舞台上那个总穿着深色衬衫、头发微卷却眼神专注的“音乐教父”?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上突然冒出一个声音:“刘欢肯定抽烟,不然哪来那么厚的烟嗓?” 甚至有人信誓旦旦:“你看他说话那沙哑劲儿,不是抽烟是啥?”

可这话传了二十年,刘欢本人没承认过,身边合作过的音乐人没证实过,连媒体翻遍他早年的采访,也只找到一句模糊的“年轻时不太注意嗓子”。那问题来了——刘欢到底抽不抽烟?我们眼中的“烟嗓”,真的只是抽烟的“功劳”吗?

刘欢抽烟不

先说说: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他“该抽烟”?

很多人对“烟嗓”的执念,大概从周润发、成龙这些港星身上就开始了。当年电影里叼着烟说话的样子,配上沙哑的嗓音,简直成了“硬汉”标配。后来用到音乐人身上,大家下意识觉得:能唱出那种带颗粒感、又醇厚的声音,多半得抽几年烟“熏出来”。

刘欢恰好撞上了这刻板印象。他的嗓音确实特别——不是林依轮那种清亮,也不是毛阿敏的甜美,而是像被砂纸打磨过的木头,带着沉甸甸的质感,低音能压到人心底,高音又亮得能穿透云。尤其是唱好汉歌时,“路见不平一声吼”那句,沙哑里带着股野劲儿,多少人听着就仿佛看到梁山泊上那个提着哨棒、眼神凶狠却又带三分侠气的鲁智深。

于是,“抽烟”就成了解释这种嗓音的最简单答案。再加上刘欢早年形象比较“糙”,不修边幅、头发乱糟糟的样子,和“文艺青年”“爱喝酒”“可能抽烟”的标签莫名契合。久而久之,“刘欢抽烟”就像一个无需证实的“常识”,在网上传开了。

再聊聊:那些年被忽略的“嗓音真相”

可仔细想想,真有道理吗?

先说医学:烟嗓在医学上叫“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多半是长期用嗓过度、说话方式不对,或者慢性炎症导致的。抽烟确实会刺激声带,让黏膜充血、肿胀,让声音变哑,但那是一种“病理性嘶哑”——听起来干涩、发紧,甚至漏气,缺乏弹性。可刘欢的嗓子呢?你听他唱弯弯的月亮,低音温柔得像晚风,转高音时又通透又圆润,完全不是“病态的哑”,而是一种“有故事的厚”。

再说专业:刘欢科班出身,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研究了一辈子声乐。他自己在采访里提过,年轻时录少年壮志不言愁,为了赶时间连续吼了八小时,结果嗓子出了问题,后来差点唱不了歌。从那以后,他比谁都懂“护嗓子”——演出前绝不碰辛辣的,演出后要喝温水润喉,平时说话也慢条斯理,生怕伤了声带。一个把嗓子当命的人,怎么可能天天抽烟?

最打脸的是,他身边的朋友替他“辟过谣”。歌手毛阿敏一次接受采访,提到刘欢:“他比谁都在意嗓子!每次一起吃饭,别人抽烟他都躲得远远的,生怕二手烟影响了第二天录音。” 连导演高希希拍三国时,请刘欢写主题曲,都怕他熬夜伤嗓子,特意派助理盯着他休息——一个连烟味都躲的人,怎么可能自己抽?

其实啊,我们错把“风格”当“习惯”

那问题又来了:既然不抽烟,刘欢的嗓音为啥那么“特别”?

说到底,还是“风格”和“岁月”给的。

他的嗓子,是天生的。年轻时就有“男中音里的宝藏”,低音区浑厚得像大提琴,高音区又带着金属的光泽。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声带会自然老化,弹性会变差,但恰恰是这种“老化”,让他的声音多了几分沧桑感。就像陈年的酒,年轻时清冽,放久了反而多了醇厚的回甘。

再加上他用功。为了唱好好汉歌,他专门去听河南豫剧,学那股“土里土气的劲儿”;为了唱千万次的问,他琢磨着怎么在流行里加点美声的技巧。他从不掩饰自己嗓音的“缺点”,反而把“沙哑”“厚重”变成了自己的标签——你听他唱从头再来,那声音里像藏着一个中年男人的所有故事:不甘、坚持、无奈,还有不服输的劲儿。这哪是抽烟能“熏”出来的?分明是岁月和经验喂出来的。

最后想说:比起“他抽不抽烟”,我们更该记住什么?

这么多年,我们总爱把艺人的“私人习惯”放大,好像抽烟了就是“真性情”,不抽烟就是“端着”。可对刘欢这样真正的音乐人来说,那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用一辈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实力”,从来不是靠标签堆出来的。他没靠“烟嗓”炒作,也没靠“不抽烟”立人设,就安安静静写歌、唱歌、教学生。从北京纽约到璐,再到后来的老男孩,他的歌里没有故作的深情,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就是告诉你:生活本来的样子,有好有坏,有苦有甜,都值得用真心去唱。

所以啊,刘欢抽烟不?或许重要,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好汉歌的前奏再响起时,我们还能想起那个在舞台上微微发福、却眼神发亮的男人,想起他用那“不抽烟的烟嗓”,唱出了多少中国人的热血与情怀。

这,才是我们该记住的刘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