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在回味第一季歌手2024刘欢战队里,那位用从头再来戳中中年人泪点的草根歌手,或是那首惊艳四座的凤凰于飞时,第二季的舞台上,刘欢手下的“音乐兵马”早已悄然换血。没有老队员的经验加持,没有“爆款舞台”的惯性引流,这支全新的刘欢战队,从诞生之初就被贴上了“挑战者”的标签——他们是谁?凭什么能站在刘欢身边?又能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
从“老炮儿领队”到“新鲜血液”:刘欢的“选人标准”变了?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这位乐坛“常青树”选人,从不只看流量或技巧。第一季时,他力排众议选择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酒吧驻唱,理由是“他的歌声里有生活褶皱里的故事”;后来又捧了一位民谣歌手,因为“歌词里有年轻人没说出口的迷茫”。那时候的刘欢战队,像极了菜市场里精挑细选的主妇:既要嗓音有“辨识度”,又要歌曲有“嚼头”,更要歌手有“真性情”。
可到了第二季,战队的成员名单里,突然多了几个“非典型”面孔:00后电子音乐制作人、唱R&B的学院派高手、甚至还有一位跨界自音乐剧的演员。有人说刘欢“变了”,不再执着于“有故事的普通人”,反而开始拥抱“更专业的音乐人”。但如果你仔细听他在赛前采访里说的话:“音乐没有新旧,只有能不能打动人。现在的年轻人听歌方式不一样了,我们的表达也得跟上。”
原来,刘欢的“选人标准”没变,变的只是音乐的“打开方式”。他依然在找能“用声音戳心”的人,只是戳心的方式,从“叙事性”变成了“融合性”——既要有扎实的唱功作底,又要懂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节奏、什么编曲,甚至什么情绪共鸣。
新人“神仙打架”:他们凭什么让刘欢拍案叫绝?
第二季的刘欢战队,像个小型的“音乐实验室”,每个成员都带着自己的“独门武器”来了。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个叫阿菜的00后电子音乐制作人。当其他战队还在比拼谁的高音更亮、谁的转音更稳时,他直接把中国大鼓采样进了Trap beat里,配上古风的歌词,唱了一首新卖报歌。刘欢在后台听demo时,眼睛亮得像发现了新大陆:“这不是简单的‘国风混搭’,是让年轻人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讲老祖宗的故事。”后来这首歌在舞台上播出时,弹幕刷爆了“原来电子音乐可以这么有文化味儿”。
另一位叫林晓的R&B歌手,则把“学院派”做到了极致。她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的,却偏偏喜欢研究黑人音乐里的“即兴转音”。在队内考核时,她把莫扎特的魔笛咏叹调,改造成了带有蓝调味道的爵士版,连刘欢都忍不住跟着打拍子:“你把古典的‘规整’和爵士的‘自由’捏在一起,居然一点都不违和,这很难得。”
还有那个从音乐剧舞台跨界来的周然,唱的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里的美人。他没有用原剧的磅礴戏剧腔,而是改成了更贴近流行唱法的“叙事式演唱”,声音里带着人物的爱与痛,唱到副歌时,连素来严格的刘欢都红了眼眶:“音乐剧演员最懂‘用情绪带声音’,这点很多歌手比不了。”
你看,刘欢战队的新成员,没有一个是“千篇学霸”——他们懂技巧,但更懂如何用技巧为情感服务;他们有风格,但愿意为好的作品打破风格。就像刘欢常说的:“技术是地基,但能盖起什么样的楼,得看心里装着什么。”
刘欢的“慢调教”:他从不把队员当“明星”
第二季的录制现场,总有个细节让观众印象深刻:每次彩排后,刘欢都会拿着小本子,逐字逐句地和队员抠歌词。“这句‘天空’的‘空’,你唱得太满了,留点气口,反而让人觉得更空旷。”“这里的颤音不用太急,像树叶飘落一样,自然就好。”
他从不骂队员,也很少说“你应该这样”,而是用“你觉得呢”“如果换一种方式试试”引导他们自己找到答案。有次阿菜的电子歌节奏太快,刘欢就陪着他打拍子,打了一遍又一遍,直到阿菜自己说:“老师,我好像懂了,不是要快,是要让每个音符都‘踩在心跳上’。”
很多人说刘欢“太较真”,连一个音符的轻重都要计较。但队员们的采访里却说:“跟着刘欢老师录歌,像在上一堂‘音乐哲学课’。他让我们明白,唱歌不是炫技,是把自己心里的话,放进别人的耳朵里。”
这种“慢调教”,在追求“快产出”的娱乐圈里,简直是个异类。但刘欢坚持:“好音乐是‘磨’出来的,不是‘赶’出来的。我宁愿少一首歌,也不想让他们把没‘嚼透’的作品拿上舞台。”
他们能复制“第一季的奇迹”吗?
说实话,很难。第一季的刘欢战队,靠的是“黑马逆袭”的故事感——普通人的坚持、草根的呐喊,这些自带的话题性,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抓住了观众的心。但第二季的队员,个个“身怀绝技”,没有了“弱者叙事”,想要突围,只能靠作品本身的“硬实力”。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可能是他们的优势。当其他战队还在比拼“人设”和“流量”时,刘欢战队已经默默把“专业性”做成了壁垒。他们的歌声里,有扎实的技巧,有对音乐的理解,更有刘欢传递给他们的“音乐敬畏心”。
就像刘欢在战队成立仪式上说的:“我不是要你们当‘明星’,是当‘音乐人’。明星可能过气,但好的音乐,会一直在。”
那么,这支“专业又较真”的刘欢战队,第二季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他们能否用真正的音乐实力,让“刘欢战队”这四个字,成为舞台上的“品质保证”?答案,或许就在下一场的舞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