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学术圈”撞上“娱乐圈”?刘欢战队的博士学员,凭什么让观众眼眶发热?

最近歌手2024的排练室,有个画面让不少观众暂停了手边的活儿:角落里,戴着黑框眼镜的王哲正低头修改乐谱,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乐谱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英文术语——不是普通的“强弱记号”,而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与和声张力分析”。而他身边,导师刘欢正端着咖啡杯凑过来看,指着某处皱眉:“这里你分析得很透,但唱歌时别让理论‘绑住’自己,得让听的人感觉‘这和弦就该这么响’,而不是‘我知道这是属七转位’。”

刘欢战队博士学员

这大概就是刘欢战队最“奇特”的风景:一边是世界音乐殿堂的“学术派”,一边是舞台上的“发光体”,而这群“博士学员”,正悄悄打破大众对“学霸”和“歌手”的固有想象。

刘欢选人,早就看过了“标准模板”?

刘欢战队博士学员

说起刘欢带学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导师的调教功力”。但细看过他过往节目的人会发现,这位“老江湖”选人,从不是只看“音准高”“技巧好”这么简单。在中国好声音带贝贝时,他夸的是“她嗓子里的故事感”;在歌手帮结石姐改中文歌,他琢磨的是“如何让德语的严谨符合中文的韵律”。

而到了这一季,“博士学员”的扎堆,更像是一次“蓄谋已久”的选择。刘欢曾在后台采访里半开玩笑:“现在学音乐的年轻人,技巧一个比一个溜,但唱到后面,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知其然’的学问,还是‘知其所以然’的底气?”他举了个例子:“有的歌手遇到转音卡壳,会说‘凭感觉’;但王哲他们会说‘这个音应该降半度,因为前面的旋律线在降A大调,这里临时转到C小调,降半度能制造听觉上的‘悬停感’。”这种“把感性体验变成理性分析”的能力,正是刘欢眼里“歌手最硬的‘底牌’”。

刘欢战队博士学员

博士学员的“反差萌”:论道上是导师,唱起歌来是“愣头青”

刘欢战队的博士学员,履历能吓普通人一跳:王哲,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制作博士,参与过格莱美古典项目;李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声乐的现代转化”;就连看起来最“像舞台咖”的张驰,也是德国汉堡大学流行声乐博士,论文研究的是“电子音乐中的人声采样技术”。

但“学霸”标签背后,他们是舞台上最“不端着”的一群。王哲第一次试唱时,因为紧张把高音唱劈了,台下观众还没反应过来,他自己先红了脸,掏出手机点开论文里的“声带振动频率图”小声嘀咕:“你看,这里环甲肌应该再放松0.5秒……”逗得刘欢直拍大腿:“咱们先进声,再讲声学!”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较真”。排练李改编的茉莉花时,李璐拿着20年前的江苏老版本乐谱,跟团队争论:“‘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句,‘美’字在传统唱法里是‘下滑音’,但想让年轻观众觉得‘亲切’,是不是应该改成‘先上后下的拐音?’”最后刘欢拍板:“你们俩论文怎么吵架的,就怎么吵歌,对了,录下来我听听谁有理。”这种“学术严谨”和“舞台自由”的碰撞,连导播都笑说:“这哪是练歌,简直是开学术研讨会。”

从“论文理论”到“观众眼泪”,差的是“把心掏出来”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有观众在评论区留言:“唱个歌而已,搞得比教授上课还严肃,听得累不累?”直到上周淘汰赛,王哲唱自己博士期间写的原创歌曲土壤,一段近乎吟诵的慢板里,他提到自己田野调查的经历:“在云南村寨,80岁的歌王用哑嗓子唱‘太阳落山月亮亮’,我录了87遍,才懂好音乐根本不用‘设计’——它就长在人的皱纹里,长在田埂的风里。”

唱到这里,台下有观众捂嘴哭了。刘欢在后台擦了擦眼角:“这些孩子,书读得越多,越明白‘技术是壳,情感是核’。他们的‘博士光环’,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深挖’情感的——就像考古学家挖土,一层一层往下,才能挖出最珍贵的东西。”

打破刻板印象:原来“学霸”和“歌手”,从来不是对立面

现在再看“刘欢战队博士学员”这个标签,突然少了点距离感。他们不是“高冷学霸”,也不是“技术狂魔”,而是把学术的“真”和舞台的“情”揉在一起的音乐人——知道为什么某个和弦能让人起鸡皮疙瘩,也知道如何让这个和弦戳进更多人的心里。

就像王哲在最新期后台说的:“我花了10年学音乐理论,不是为了告诉别人‘我多懂’,而是为了有一天能少说一点,让观众多‘感觉’到一点。”这可能就是刘欢战队最想传递的东西:真正的好音乐,从来不分“学霸”还是“玩家”,只分有没有把“人”的东西放进歌里——而博士们用半辈子的学术训练,练的恰恰是“怎么把人唱进歌里”。

所以下次再看到“博士学员”上热搜,别急着贴标签。说不定哪天,你会像观众席里那个举着手机录像的大爷一样,一边录一边跟旁边人说:“你听听,这歌里有学问啊……听着听着,咋就哭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