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2017年刘欢战队凭什么杀出重围?那些被音乐耽误的“细节控”选手,你记得几个?

2017年的夏天,中国新歌声第二季的舞台上,四把导师椅换了面孔——那英、陈奕迅、周杰伦坐镇,刘欢则带着标志性的胡子登场。没人想到,这位“老顽童”的战队,会成为整个赛季最让人意外又惊喜的存在。当其他导师忙着抢“流量选手”时,刘欢的战队像一座“音乐宝藏库”,藏着的全是不好惹的“细节控”:扎西平措用藏语吟唱的一面湖水,张珊珊改编的他不爱我,还有刘欢嘴边常念叨的“音乐的逻辑,藏在呼吸的间隙里”。

刘欢战队2017

刘欢选人:不看脸,只认“音乐里的筋骨”

中国新歌声的盲选环节,导师转身往往靠“炸嗓”或“高颜值”,但刘欢的战队里,藏着很多“慢热型”选手。比如扎西平措,首轮唱六月里青稞熟时,节奏并不快,甚至有点“拖”,但刘欢转身的那一刻,说的是:“你的音乐里有温度,像高原的阳光,慢慢渗进来。”后来才知道,扎西平措不是专业科班,他是西藏大学的音乐老师,教孩子们唱藏戏。刘欢选他,不是因为“民族风”标签,而是他唱歌时总低头盯着琴弦,手指在吉他上划动的弧度,像在给旋律“画妆”——这不是技巧,是对音乐“较真”的筋骨。

刘欢战队2017

还有张珊珊,爵士歌手,声音慵懒又锋利。盲选时她唱他不爱我,陈奕迅听完直摇头:“这改编太大胆了,观众能接受吗?”刘欢却一拍大腿:“她改编的不是歌,是女人的‘小心眼’——原唱是破碎的,她用爵士的swing把破碎变成‘挑眉’,多妙!”后来张珊珊晋级时,刘欢在后台跟她说:“别怕别人说你‘不一样’,音乐的魂,就藏在‘不一样’的褶皱里。”

刘欢的“抠门”教学:不是改旋律,是抠“呼吸的缝隙”

刘欢战队2017

刘欢在战队的“毒舌”是出了名的,但他“毒”的不是选手唱得不好,而是“音乐里的逻辑没理顺”。有一次,扎西平措唱阿姐鼓,副歌部分他打算用藏语高音拉长音,刘欢突然叫停:“你前面的藏语念白像在讲故事,副歌突然‘拔嗓子’,故事就断了。试试把高音放在‘阿姐’两个字后面,像给故事叹口气,气顺了,歌就活了。”

更绝的是他对节奏的“偏执”。张珊珊的我原本是直线式节奏,刘欢让她在副歌前加一个“气口”——不是完全的停顿,是“像抽了一口烟,慢慢吐出来”的延迟。录制时,张珊珊练了20遍,反复调整那个“吐”的速度,到最后嗓子都哑了。结果播出后,网友炸了:“这个气口,让我想起第一次失恋时,站在街角等红灯的感觉。”其实刘欢早就说过:“好音乐不用‘飙’,好听众能听见你呼吸里的停顿。”

战队的“黑马”哲学:不争“第一”,只当“不可替代”

第二季中国新歌声竞争激烈,周杰伦战队有董万基的高音,那英战队的郭沁有“天籁嗓”,但刘欢战队从没“冲KPI”的架势。他赛前跟选手说:“你们不用想着拿冠军,只想着怎么让别人记住‘这是你独有的东西’。”

扎西平措夺冠时,刘欢在后台笑得像个孩子:“你看,他说这奖杯应该属于所有教他唱歌的老师。”其实扎西平夺冠前的 battle 赛,对手是董万基,两人一个拼技巧,一个拼情感,观众投票时都纠结坏了。刘欢没给选手压力,只是赛前给扎西平措泡了杯茶:“咱不唱给评委听,就唱给台下的保洁阿姨听——她听懂了,就赢了。”

现在2017年了,刘欢战队的选手去哪了?

很多人不知道,张珊珊后来开了自己的爵士酒吧,每晚唱一首歌前,都会讲一个关于“城市孤独”的故事,台下坐满了都市白领。扎西平措回到西藏,创办了“青稞音乐营”,教牧区的孩子们把牧歌编成流行曲,现在他的学生里,有人跟着中国好声音的导演组递了demo。

刘欢战队当年的“低调”,其实藏着对音乐最本真的尊重——不讨好流量,不迎合市场,只认“是不是能把心唱透”。就像刘欢在总决赛上说的:“音乐这东西,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像你的’。”

2017年那个夏天,我们追着中国新歌声的旋律哭过、笑过,现在回头看看,刘欢战队像一颗埋在记忆里的种子,没有立刻长成参天大树,却悄悄在每个人的歌单里,留了一行叫做“真诚”的注脚。你说,如果现在刘欢还当导师,他会不会还选那些“不好惹的细节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