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戒烟三年,那个曾烟不离手的“歌王”,到底赢回了什么?

“中国好声音”的转椅上,他总是一袭黑袍,标志性的光头在舞台灯下泛着光,开口便是“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或是“弯弯的月亮,我的心儿亮”。可很少有人注意到,早年间的刘欢,左手话筒,右手却总夹着一支燃着的烟——烟灰簌簌落在昂贵的西装裤上,他也只是低头弹弹,继续唱下去。直到三年前,这个“烟嗓”歌王突然戒烟了,有人笑他“终于怕了健康”,也有人叹“少了点江湖气”,但你知道他到底为了什么吗?

刘欢戒烟

从“烟不离手”到“戒断反应”:他熬过了最难的21天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和烟的缘分,比很多听众的年纪都长。年轻时在大学教音乐,备课时要抽一支;进录音棚,录到嗓子冒烟也要抽一支;甚至上台前,后台总有人给他递上一“护身符”:“欢哥,来一支,提神。”久而久之,烟成了他生活里最忠实的“伙伴”,哪怕后来身体亮了红灯,他也只是笑着说:“戒不了,习惯了。”

刘欢戒烟

转折点发生在三年前的体检报告上。医生指着那张薄纸皱眉:“刘老师,你的声带已经有小结了,再抽下去,怕是以后连好汉歌都唱不全了。”那天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点烟,而是默默把口袋里的打火机扔进了垃圾桶。回家后,他对妻子李咏敏(注:李咏敏为刘欢妻子,非已故主持人李咏)说:“戒了吧,我想好好唱下去,还想听儿子喊我爸爸。”

戒烟的过程远比想象中痛苦。前三天,他坐立不安,录音时总忍不住摸口袋,发现没烟就烦躁地摔谱子;一周后,开始整夜失眠,凌晨三点起床在客厅踱步,把拖鞋都磨破了一双。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从不劝他“抽一支吧”,只是每天给他泡一杯蜂蜜柠檬水,陪他散步到天亮。最难熬的是第21天,他开车路过常去的烟草店,脚不受控制地踩下刹车,盯着店里的招牌看了十分钟,最终还是掉头回了家——他对着后视镜里的自己笑:“刘欢,你不行啊。”

刘欢戒烟

熬过了21天,戒断反应慢慢消退;熬过了三个月,他发现早上起来嗓子不疼了;熬过了一年,体检报告上的“声带小结”竟然缩小了。现在再看他演出,气息稳得像年轻十岁,高音依旧通透,低音依旧醇厚,只是——那个总夹着烟的手,现在会下意识地搭在话筒架上,指关节因为长期练琴而微微泛白,却多了一份让人安心的力量。

戒烟不是“牺牲”,是“拿回生活的主动权”

有人问刘欢:“戒了烟,是不是觉得少了点灵感?”他摇摇头,反问:“你见过哪个抽烟的画家,是因为抽烟才画出蒙娜丽莎的?灵感来自热爱,来自思考,不是来自尼古丁。”这话他不止一次在采访里说,也常常劝身边的朋友:“别跟我说‘抽烟能解压’,压力没减,健康先没了,图什么?”

其实刘欢也不是没试过戒烟。二十多岁时,为了备婚,他戒过半年,可婚后压力大,复吸得更凶;四十多岁时,为了儿子,他戒过三个月,可一档综艺录到凌晨,他又捡起了烟。直到三年前,他才突然想通:“以前总说‘为了别人戒烟’,其实‘别人’只是借口,真正要战胜的,是自己心里的那点‘侥幸’。”

现在的他,生活好像被打回了“出厂设置”。早上六点起床,先练半小时气息,然后给儿子做早餐——儿子爱吃煎蛋,他总把蛋黄煎得流心,说“你妈妈当年就喜欢这样”;上午泡在书房,听古典音乐,写歌,累了就弹弹钢琴,再也不用担心烟灰弹到琴键上;下午去公园散步,和广场舞大妈跳段秧歌,听大爷们聊京剧,活脱脱一个“邻家大叔”。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现在不抽烟,觉得生活少点什么吗?”他想了想,笑着说:“少了对肺的愧疚,多了对清晨阳光的期待。以前抽烟时,总感觉 life is short(人生短暂),现在才明白, life is long(人生漫长),得好好活着,好好唱着。”

我们为什么要刘欢的“戒烟故事”?

你可能要问:“刘欢戒烟,跟我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

你是不是也总说“明天就戒”,却总在“明天”里循环?你是不是也觉得“抽一支没事”,却在体检时被医生皱眉?你是不是也羡慕刘欢的“歌王地位”,却没看到他为了保住嗓子,连烟都能戒掉?

刘欢戒烟,不是为了当“道德模范”,不是为了立“人设”,只是想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所谓“习惯”,不过是“重复的借口”;所谓“难戒”,不过是“意志的借口”。你看,那个能在春晚舞台上唱一整夜北京欢迎你的歌王,连烟都能戒掉,我们还有什么借口,不对自己好一点?

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刘欢能戒掉抽了三十多年的烟,你,能不能少刷半小时手机,多陪陪家人?能不能少喝一杯奶茶,多跑一圈步?能不能把“下次一定”换成“现在就做”?

生活从没有“如果”,只有“选择”。你看,刘欢选对了,你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